• 85阅读
  • 0回复

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3
第5版()
专栏:

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美国的科学家对人类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鼓励科学发明,并把科学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使美国在科研领域和生产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战后以来,美国在许多重要部门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破,如原子能利用、集成电路、激光、电子计算机、合成原料、电子通讯、卫星、宇宙空间等,在此基础上大大推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据统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技术革新有百分之六十是美国首先研究成功,有百分之七十五是首先在美国得到应用的。
在科学研究问题上,美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虽然早在一八六三年美国就建立了国家科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了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但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政府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还是比较有限的。一九四一年,全国用于科研的资金只有九亿美元,其中百分之八十来自私营企业和大专院校。当时美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吸收西欧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对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时在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一个借助别的国家的基本科学知识的国家,在新的竞赛中将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一九四六年,杜鲁门政府成立了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一九五○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案,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拨给了基础科学研究基金。一九五七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激起美国对科研工作更大的重视。这一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向总统提出的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一个依靠外国输入新基础知识的国家的工业发展步伐将会缓慢下来”。这年十月,美国把原属国防物资动员局的科学问题委员会划分出来,改组为由总统直接领导的科学问题委员会。一九五八年,又通过了发展科学与技术法令。一九六二年,肯尼迪总统提出要在十年内把第一个人送上月球的庞大的探索空间的计划。
自此以后,国家机构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经费的主要提供者。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开支急剧增长,五十年代初期约为五十亿美元,一九六○年上升到一百三十六亿美元,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三年平均每年达二百七十多亿美元,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六年平均每年超过三百亿美元。一九七七年科研和发展费用达到四百零八亿美元。二次大战以前,美国的研究与发展费用从未超过国民生产总产值的百分之零点五,即使在一九四八——一九五二年也未超过百分之一。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提高到百分之二以上,在美国联邦预算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占百分之十到十四,而西德、英、法等国则只占百分之五左右,按人口平均计算,美国花的研究与发展费用相当于法国或西德的四倍。除联邦政府外,地方政府用于科研方面的经费也大大增加。
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一支更大的科技队伍也逐步建立起来。一九四一年,美国全国从事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只有八万七千人,一九五四年不到二十四万人,而一九六一年增加到四十二万五千人,一九七六年超过了五十四万人。
在研究方针上,从战后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国采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美国通过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拨出基础科学研究基金,大大加强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当前基础研究的三大前沿科学——基本粒子、天体演变和生命起源方面,美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国的大专院校是搞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同时也进行应用和技术研究。全国各大学设立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共五千多个。
另一个特点是,美国大多数私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把科技研究视为竞争和企业存亡的生命线。许多大公司都设有专门搞科研的机构和收集情报的系统,招聘大量科技人才,投入巨额经费,通过科研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改进和发展产品。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研究所,雇佣一万六千名职工,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七千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科研机构有二万九千人,它在国内有二十一个研究所,在西欧和日本设有九个研究所,其中的沃森研究所与贝尔研究所并称于世。美国《商业周刊》曾对五百九十八家私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它们在一九七六年支出的研究和发展费用达一百六十二亿美元。一九六○年以后,美国三十多个州陆续建立了科研工作区。把工厂、企业设在有名的科研机构或大学附近,形成一个科研和工业的综合体。现在美国的科研单位正向综合性科研方面发展,强调综合性成果,以便形成专利技术。
战后,美国在科研和发展事业中投入经费之巨大、活动范围之广泛、科研机构人员之众多,为世界所瞩目,这些已成为推动美国生产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七三年,美国虽然经历了五次经济危机,但工业生产仍然增长了一点八倍,而在这一时期职工人数却只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
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在美国近代生产发展中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美国是电子计算机工业最发达、技术最领先的国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一九四五年底在费城问世之后,技术不断改进。从电子管计算机发展为晶体管计算机,又由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美国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生产和管理实现高速化、大型化、综合化、自动化创造了条件。例如:在钢铁工业中,采用吹氧转炉炼钢,每二十分钟可出一炉钢,但它的反应十分迅速和复杂,只有用电子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装置,才能大大提高冶炼效率和合格率。又如带钢热轧,七十年代初一台年产二百万吨的带钢热轧机,用人工控制每周生产五百吨就是破纪录的成绩。改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后,每周能生产五万吨,为人工控制产量的一百倍,而且质量显著提高。目前,美国在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加工等部门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日益增多,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除了工业部门以外,美国在农业、商业、服务性行业等经济部门以及科研和军事部门也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据美国报刊报道,美国现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域已超过三千个。电子计算机设置的累计台数迅速增长,一九五○年全国只有十台,到一九七六年就超过了二十二万台,其中百分之四十是中型和大型的。此外还有七十五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有人估计,美国现有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需要四千亿人才能完成,而且有些工作是人工根本无法完成的。
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有许多方面仍然是中国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月三十一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卡特总统在华盛顿正式签署的两国科技合作协定,标志着这一新时期已经开始了。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