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湘绣产量为什么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01
第4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来信

湘绣产量为什么低?
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在国内外一向负有盛名。湘绣出口的换汇率高。发展湘绣,多换外汇,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处。可是,目前湘绣生产的状况非常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九七八年湘绣总产量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半,出口湘绣产品数量不到国际市场需要量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湘绣产量这样低呢?是设备和原材料不足吗?不。湘绣是手工劳动,不需要机器设备,也不占用国计民生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它的原料就是软缎,而目前软缎是有积压的。是绣工少吗?不。从事湘绣的只有少数是专业队伍,主要靠长沙市郊区和长沙、望城、湘潭等县的农村妇女。她们利用农闲来绣制,历来是一种家庭副业。文化大革命前,最多时曾有四万多名农村妇女从事绣花,而现在只有一万八千人左右。人数下降这么多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在于经济政策不落实,农村绣工加工费的结算方式不合理。以前,用现金结算方式,即农村绣工一手交货,工厂一手付工资,收入全归农村绣工自己。这种办法,工厂和农村绣工都比较满意。后来改为非现金结算,就是工厂通过银行将农村绣工的加工费交给集体,再由集体给绣工记分,到年底统一分配。这样一来,由于分配不及时,农村绣工手中经常没有零钱花,有的人连买绣花用的灯油和付接送绣品的车费都发生困难。另外,农村绣工参加统一分配后,收入也明显地减少了。因此,许多人不愿绣花,湘绣厂的生产任务经常完不成,外商的订货合同当然也就难以保证了。
一九七七年,在湘绣厂和农村绣工的抵制下,有少数地方恢复了现金结算,大多数地区普遍改为四六分成(也有三七、对半分成的),即绣工拿百分之四十的现金,其余归集体记工。这样做,农村绣工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去年夏天,少数地方恢复了现金结算,收入全部归绣工,提高了生产积极性。长沙县湘绣厂设在望城县桥驿的绣品收发站,一九七七年实行四六分成时,全年只收到绣品二万九千多件。去年六月,恢复了现金结算,全年共收到绣品五万二千多件。事实说明,只要把分配政策搞对头了,农村绣工的积极性马上就能调动起来,绣品就会大幅度增加。
有些社队干部担心搞了现金结算,妇女们成天只去刺绣搞钱,影响农活。事实不是如此。例如桥驿公社阳塘大队共有女劳力一百九十八名,其中从事绣花的有一百四、五十名。去年,这个大队根据每个妇女的不同情况,规定了各人每年必须完成的基本劳动日,剩余的时间由自己支配。没有完成定额的,误多少工,缴多少工的工价给生产队。这样,妇女们既积极出工,又放心大胆地绣花,农忙务农,农闲绣花;白天务农,早晚绣花;晴天务农,雨天绣花。有些没有劳动定额的老太太和上学的女孩子,也利用空闲时间绣起花来。去年,这个大队的绣花人数和绣品都比前年增加一倍左右,农业生产也得到丰收,社员生活水平有了改善。
据记者了解,要发展湘绣,首先必须明确农村绣工为工厂加工湘绣制品是家庭副业,收入应当完全归绣工自己。此外,还要解决管理体制不合理,刺绣技艺研究工作跟不上,外贸部门收购绣品价格偏低等问题,有些人还提出农村绣工的加工费过低。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孟凡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