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非走不可 川、黔、湘、苏农村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30
第1版()
专栏:

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非走不可
川、黔、湘、苏农村观感
记者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苏农村采访中看到,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对于发展社队企业非常积极,各级党委和农业领导部门也很热心。可是工业和财贸部门有些同志还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农民办工业、副业,少数搞经济理论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也持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还是从实际出发,来看看农村走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吧。
为什么要走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
农副工综合发展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经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必由之路,完全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
我国农业的特点之一是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不到二亩地,按人口平均的耕地约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苏联的七分之一,法国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五分之二。这一特点说明,要使我国的粮食、畜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丰富起来,必须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但是,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没有重大突破之前,随着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费用也迅速上升,结果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高产穷队。“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这句在农村中广泛流传的话,曾经被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来批。其实,这是农村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地方的事实是,单靠粮食生产连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很勉强,哪里有力量去扩大再生产?!
四川省农业先进县——新都县算了一笔帐: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七年间,农民施用的化肥、农药增加了两倍,促使粮食亩产由一千零五十八斤上升到一千二百四十五斤,增长百分之十八。目前,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一家从农民那里收回的钱,就比县粮食局购买粮食所付出的钱还多。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社员的劳动日报酬由七角五分下降到了四角五分,这种用降低农民收入来扩大再生产的办法,显然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出路何在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一个办法。国家已经决定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降低一些农业资料的销售价格。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要进一步调整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但是,我们的国家还穷,一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现有的调价措施可以缓和矛盾,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何况许多穷队生产的商品率很低,没有什么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可卖,提高收购价格不能改变他们的穷困状况。
另一个办法就是走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记者访问过的四川、贵州、湖南、江苏四省农业先进单位,无一不是这样前进的。他们办起社队工业、副业,用工业利润弥补亏损,买回大批化肥、农药和机械,进行规模较大的农田基本建设,使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大幅度增产,从而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社员分配收入年年增长。
江苏省无锡县一九七○年前后的情况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一九七○年以前的五年,社队工业少,粮食总产量每年只递增百分之一点二,生猪饲养量未增加,商品粮逐年下降,每年递减百分之零点二。一九七○年以后的八年,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社队工业产值以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五的速度发展,情况大变。粮食产量每年递增百分之五点二,生猪饲养量每年递增百分之六点四,商品粮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四。
以工养农是邪路还是正道?
走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以工养农,是邪路还是正道?”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只要看看无锡县的情况就不难找出正确的答案。一九七七年,无锡县粮食亩产一千二百六十八斤,全县生产队的农业总收入为一亿一千三百多万元,其中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为四千九百多万元,在产量、收入和商品率方面都是较高的。但是农业生产费用却高达八千四百多万元(内有社员投肥一千五百多万元)。如果没有社队工业拨给的五千六百多万元转队工资,生产队就入不敷出,何谈发展生产?每一社员平均当年收入就只会有四十四元,要倒补口粮钱,哪来生产积极性?农民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说:“以工促农,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有利,这不算正道,还有什么才能算正道?!”
有些人所说的“正道”是:依靠粮食种植业自身的积累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用心是很好的,问题是这条路我国已走了二十多年,结果怎样呢?现在还没有看到主要依靠粮食种植业积累起搞农业机械化资金的一批典型社队。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目前农村缺乏机械,而农机公司库里又大量积压,原因不只是农机质量差,更重要的是农民缺钱,买不起机器,付不起机械的油费、电费、修理费。所以,不解决社队的经济困难问题而谈社队的农业机械化是不切实际的。
抽调农村劳动力去办工业会不会削弱农业第一线?一些同志有这种担心,于是硬性规定务工社员不能超过百分之几。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社队企业一般都是“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只要处理得当,对农业第一线影响甚小。另外,总的说来,我国农业战线的劳动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有些地方农忙时之所以显得劳力紧张,一是由于政策不落实,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有问题,没有充分调动起社员的积极性;二是机械太少,又不成套,主要靠手工劳动。而农业劳动力过多,又正是使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解决劳力紧张的矛盾,应该积极地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而不应消极地去限制社队工业的发展。
发展社队企业利农又利工
社队企业应该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有条件时也要为大工业服务,为出口服务。国营工业应该尽可能地扶持社队企业。这样作会不会妨碍国营工业自身的发展呢?就全局而言,只有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了,国营工业的发展速度才能加快。就具体工厂而言,在有计划、有原料、有市场、有质量保证的条件下,搞设备“脱壳”和零部件生产“扩散”,去扶持社队工业,可以做到利农又利工,使自己轻装前进,快速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长征电器一厂是个生产低压电器、装置式自动空气开关的专业厂。这个厂把弹簧、纸板、夹头、连杆等零配件扩散给附近的中桥公社农机电器修造厂生产,自己节省出一部分劳动力,试制高、精、尖新产品。
地方国营成都钢铁厂是另一种情况。这个厂几经“上马”、“下马”,一九六五年利用原停产厂和别的大厂的旧设备拼凑起来恢复生产。由于设备不齐,消耗性零部件供应无保证,缺这少那,搞了九年,年年亏损。一九七五年厂党委决心改变一些零部件依赖外地供应的局面,用闲置和淘汰的设备去扶持附近农村社队办起十二个工厂。委托这些社队工厂生产钢锭模、炉衬材料、轧钢机导位、钒钛球墨铸铁轧辊等,自己则集中精力搞本行钢铁生产。四年来,成都钢铁厂的主要设备没增加,人员增加很少,工业产值却以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四十二的速度发展。一九七七年扭转亏损局面,一九七八年上缴利润三百万元。该厂挂钩扶持的八个公社的十二个企业,年产值三百多万元。这些公社积累增多,机械化进度加快,粮食年年增产。这样,厂方和社队皆大欢喜。
通过综合发展道路走向农业现代化
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前景如何?记者在四省采访中听到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一些同志把现在这种“亦工亦农”说成是最理想的劳动方式,以为“拿起锄头种田,开动车床做工”就可以消灭工农差别,走向共产主义。于是认为,现在这样一个大队同时搞农副工多种生产是最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永世长存。另一些同志则说,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都是走专业化细分工的道路,农副工综合发展从长远看与世界经济潮流背道而驰。拿一些国家的农场来说,养牛的专养牛,种庄稼的专种庄稼,不搞别样。同是养牛业,有的养小牛,有的养中牛,有的专管大牛育肥。种植业中,这个农场专种麦,那个农场专种玉米。由于专业化,所以能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种看法都只有部分道理。
没有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消灭工农差别的,而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又必须以专业化生产为前提。我国农村社队目前正在走的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表面看来与专业化道路背道而驰,实际上是向专业化迈出了一大步。原先的农民一天中既种田又喂猪,又养鸡鸭,还兼搞手工副业。现在,一部分社员在务农之外,每年有几个月专门搞工业,一部分社员常年喂猪养鸡鸭。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
马上叫社队工业来个彻底的专业化行不行?不行。社队工业设备差,效率低,主要优势是非生产开支少,并且使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所谓“廉价”是对国营工厂而言,对农民来说则是“高价”的)。如果现有社队工业离开农业而独立,它的优势就丧失了,立不住脚。种植业离开社队工业利润的支持就要亏本,不能发展。饲养业没有农业提供廉价饲料不能生存。因此,现阶段的社队必须实行农副工结合,才能使农副工共同发展。
难道要永远搞“以工养农”吗?不必要。记者在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看到了新的苗头。华西大队经过前几年的“以工养农”,已把土地改造为高产稳产农田,机械化程度很高,粮食亩产二千四百多斤,生产费用稳定在农业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多,粮食商品率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三。农业对工业利润的依赖减少了。猪、羊、兔、鸡、鸭、鹅饲养场规模越来越大,都能独立取得利润。队办工厂的设备逐步更新。工副业人员相对稳定,技能提高。这些情况说明,现在的农副工结合,正是为将来的农副工专业化准备条件。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迫使农民大批涌进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带来许多严重问题。我国农业逐步机械化,如果腾出一半农业劳动力,就是一亿几千万人。这样多的人到哪里去?都涌进大城市怎么得了!现在就必须认真考虑这些问题。扶持社队搞好工副业,在发展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该淘汰的淘汰,该合并的合并,逐步走向现代化。这样,使我国工业在全国“大分散”,在数万个乡镇“小集中”,就会有工业化之利,无工业化之弊。
新华社记者 喻权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