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扬州三把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2
第2版()
专栏:

扬州三把刀
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历史悠久,中外驰名。早在隋唐时代,扬州已是我国著名的商埠,随着商业的发展,消费者的要求渐增,三把刀便应运而生。扬州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提高三刀技艺,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巧夺神功
“一剪之巧夺神功”。这是郭沫若同志激赏我国工艺的诗句,借来赞美扬州三刀也不过分。这里的修脚老师傅擅于“肉上雕花”,兼治脚病。不少患者经过修脚师诊治,一刀成功,手到病除。扬州厨师的技艺也巧。一块三分厚的豆腐干,可以劈成二十三片,再切成干丝,象火柴棒一样齐整。他们运用割、批、切、剁、挺、削、剔、片、拍、剜、修等二十多种刀法,切制各种条、丝、丁、块、片,都粗细均匀,厚薄一致,长短相等,清爽利落。他们采选多种荤素原材料可托出凤凰什锦拼盘,他们用萝卜、西瓜、黄瓜等可以雕刻出绚丽多姿的孔雀、蝴蝶和瓜灯来。他们炖、焖、烧、烤的各种菜肴,色、香、味俱佳,既不太咸,也不过甜,南北皆宜;熬制的汤类,清则见底,浓则乳白,十分爽口。扬州菜肴,也叫“维扬菜”,与川菜、京菜、广菜并列,又别具一格。“维扬菜”在南亚、在欧洲、拉丁美洲都很有声誉。在许多著名的城市中,都有扬州厨师到过。后继乏人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扬州饮食服务业的恢复和发展,是用了功夫的,先后在扬州开办了商业学校、烹饪学校和烹饪训练班,为三把刀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但是,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扬州三把刀传统不传,后继无人,每况愈下。扫除“四害”之后,三把刀的情况渐有好转,但是远远落在形势和群众要求的后面。
先说理发业。扬州市现有二十多万人,是扬州地委和行政公署所在地,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来往旅客很多。目前全市仅有大小理发店二十二家,理发员二百一十八人。除去生病、公休的以外,正常上班的理发员不足二百人。不少青年不安心理发这一行,人在店内,心在店外,不懂店规,不钻技术。理发员单纯追求定额,“快刀斩乱发”,顾客颇有意见。
再说修脚行业,缺人的情况更为严重。解放初,全市有三十个浴室,六十多名修脚工。一九六六年时,有十几个浴室,四十个修脚工。现在,全市只剩下十个浴室了。扬州浴室每天要接待一、二千人,十二名修脚工,只有一名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老的快退休,青年想跳行,一些治脚病的良方已被扔掉,学刮脚技术的人也少了。
至于厨师,解放初期,扬州厨师人数众多,名师也不少。一九六二年,全市饮食行业中有二十位名厨师,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现在,这批名厨师多数已不在位了。全市饮食业职工一千多人中,红案工三百多人,四级、五级的厨师只有十个人了,大都年逾花甲、体质不好。粉碎“四人帮”以后,重新开办烹饪短训班,培养了二百三十多个新厨工,但难以满足需要。
扬州三把刀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技术水平提高慢,有不少方面还没有恢复历史最高水平。如掌厨刀的三百个红案厨工中,不少青年只会烧烧炒炒,对富有传统特色的名菜、名点,做不起来,拿不出手。富春茶社的三丁包子,过去很有点名气。老师傅捏起来,个个合规格:鲫鱼嘴、荸荠肚、三十二道折纹,蒸熟以后,挺立笼中,宛如牙雕玉刻,令人神怡!现在不少青年厨工捏的包子,大小不匀,只有十几个折纹,放在笼里,瘫的瘫,趴的趴。又如拉油糕坯面,老师傅一次能拉六尺多长,保持六十四层,油糖铺得均匀,现在不少青年人一次只能拉三尺多长,铺四十层就不错了。加上名贵原材料供应得少,许多厨工还没有见过鱼翅、燕窝,不实践哪来真知,无米作炊,怎成“巧妇”?所以许多名菜,青年做不出,这也是个原因。形势面前
近年来,扬州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为培养三把刀的接班人,做了不少工作,是有成效的。在这方面,共青团扬州市委做得比较好。胜利浴室修脚工、共青团员黄厚余,一九七○年分配当修脚工后,认真拜师学艺,干一行、钻一行,主动热情上门为顾客服务,还利用休息时间,走街串巷,为五保户、军烈属、退休工人修脚,受到群众赞扬。团市委发现这个先进人物,及时总结了他的事迹,号召全市青年向他学习。这既鼓励了小黄,又教育了广大青年。
在发展着的形势面前,人才还出得不多、不快。一所商业学校的烹饪班,目前只有五十几名学员,从头学起,两年毕业。如果在从业人员中,选拔热心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参加短期进修,经过考核评级,授予技术职称,量才使用,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目前,现有的烹饪学校、训练班容纳量有限,一二年不过培养百来人,供不应求。如果把市服务行业中一些技巧艺高而年龄较大、体质较弱、顶班有困难的老师傅抽出来,在堂、店专门做辅导工作,搞巡回讲授,订师徒合同,包教保学,这可能是一个收效更快更大的措施。
目前,招工办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扬州市劳动局分配给服务行业的职工,基本上是按照优先给机械、电子、化工单位,然后给轻工业单位,最后才按人头点数,拨给服务行业。人们反映:“鸡头鸭爪到服务,叫人气破肚!”这种分配办法,助长了某些人的轻三刀思想。
今年市劳动局分给理发业八个徒工,有四个人超过二十四岁,最大的将近三十岁。扬州市一个大理发馆三十个理发员中间,就有五个人有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去,市内得胜桥一带,开设专门打三把刀的店铺,老师傅们最欢喜用那里生产的“谭家刀”。现在,这种刀不生产了。厨工的雕花刀和浴室修脚刀,也没有专门生产的地方了,全靠自己四处求人制造。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好小刀具的生产和供应。
扬州三刀行业,留下的名师不多了,老师傅渐次退休了。趁他们有生之年,把三把刀的宝贵技艺,抓紧总结、整理出来,著书立说,广为传播,才会使宝刀生辉,人才辈出!
本报通讯员 丁继荣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