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为藏族史诗《格萨尔》平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8
第3版()
专栏:

为藏族史诗《格萨尔》平反
《民间文学》编辑部
最近,青海省委宣传部宣布为被林彪、“四人帮”打成大毒草的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亦称《格萨尔王传》)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格萨尔》是一部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篇幅浩瀚的民间英雄史诗。据调查,现在流行的本子有六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解放以后,搜集、整理和出版这部作品,深受藏族和全国人民的欢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一伙却把它打成
“大毒草”,凡是参与《格萨尔》的搜集、翻译、整理、编辑、写序、插图的同志都受到了迫害,说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统统被说成“牛鬼蛇神”而遭到批斗,有的艺人被迫跪在石子上,头顶《格萨尔》高喊“请罪!请罪!”,有的含冤而死。许多珍贵的《格萨尔》资料,遭到火焚。七十四种汉译文资料及有关文物(画卷、绣像、雕塑、照片等),有的被焚化,有的变为纸浆。这些资料,很难再找到了。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掌握的文权,在报纸、刊物、广播电台连篇累牍地发表所谓批判文章达数年之久,对史诗肆意歪曲和诽谤,散布了大量谬论。为了在思想、理论上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必须把强加给《格萨尔》的一些诬陷不实之词彻底推倒。
《格萨尔》是以口头和手抄本并行的方式流传在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广大藏、蒙两族民间的极其珍贵的史诗。它塑造了以格萨尔为首的许多藏族英雄的形象,规模宏伟浩瀚,内容丰富多彩。史诗对于古代藏族部落联盟国家的全部社会生活,人民的思想、愿望、道德、风尚等等,都作了广阔的、诗意的描绘。诗篇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插曲;有为国捐躯的壮烈,也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有奇异的神话,也有处世的格言;史诗情节曲折跌宕,叙事抒情,令人神往。或浓墨重彩,或淡抹轻勾,形象鲜明;或复沓吟咏,一唱三叹,诗意盎然。这部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的史诗,简直就是一部古代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象这种类型的英雄史诗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外国学者早在二百年前就重视《格萨尔》的价值了,他们不远万里到中国的青海、西藏等地区来“采宝”。许多国家还出版了译本,发表过评介文章。外国学者把《格萨尔》誉为亚洲的《伊里亚特》,列入了世界文学宝库。它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史诗,为我国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林彪、“四人帮”否定一切中外文化遗产,把历代最伟大的最有光彩的名著,都诬之为“一堆破烂”。一切中外优秀文艺作品都被斥为封、资、修“破烂”,大肆诋毁,严加禁锢。“四人帮”这种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是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
史诗《格萨尔》的主要英雄人物格萨尔,是藏族古代英雄的典型形象。格萨尔就是为了斩妖降魔,为民除害,反对侵略,抑强扶弱而诞生的。因此,他魁伟神勇,能征善战、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象攸力栖斯英雄那样,有自己的保护神,又象齐天大圣那样,会分身变化,他的凡身在大地上行走,法身却腾云驾雾,在天空飞行。他能够以雷霆万钧之势闯入敌营,踏翻帐篷锅灶,如入无人之境,他又能以龙吟虎啸般的声威斩妖降魔,连鬼怪也吓得闻风而逃。格萨尔是天神下凡,又是人间子弟。他是人民爱戴的雄师大王,又是亲近群众的人民的儿子。他具有爱国爱民的崇高品德,又有舍己为众的牺牲精神。在他的统帅下,经过艰苦的奋斗,终于斩除了各种妖魔,战胜了魔国、姜国、霍尔国的凶恶敌人,使藏族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凡是历史上为民族、为人民做过贡献的英雄人物,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歌颂格萨尔大王,决不等于歌颂帝王将相,格萨尔不是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帝王,是一个英雄典型。可以说,格萨尔是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是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史诗不等于历史,格萨尔原来也可能真有其人,但他之所以如此神奇,是经过历代藏族人民口头的加工,运用浪漫主义的方法予以理想化、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
“四人帮”手中没有真理,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大棒,他们竟然不顾事实,把《格萨尔》的出版说成是“疯狂地煽动反动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妄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事实的真相是:《格萨尔》本身,是歌颂民族团结的,它丝毫没有散布民族主义的思想,更没有煽动分裂祖国的内容。作者将格萨尔的兄长、大英雄贾察霞尕尔安排为汉族的外甥,恰好是借此表达藏汉两族间亲密团结关系的。诗中说:“汉地商品藏地销,并非藏地没财宝,原为汉藏同心结的牢”,主题是歌颂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作品对叛国投敌的晁通的批判、讽刺、痛斥、奚落、鄙视,充分说明了作者反对叛国投敌和分裂祖国的思想。《格萨尔》出版后,藏汉广大读者都兴高采烈。何煽动之有?何分裂之有?
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和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无产阶级政策,被林彪、“四人帮”打成“毒草”的优秀的史诗及其他民间文学作品,都应当彻底平反,对于从事民间文学工作而遭受迫害和株连的同志,均应平反,恢复名誉。全国各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应该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密切协作,把民间文学事业办好,让埋藏在民间的颗颗明珠发出它光辉灿烂的光芒!
(原载《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二期,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