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一种研究学问的好形式——记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讨论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31
第3版()
专栏:

一种研究学问的好形式
——记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讨论班
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讨论班(又称小型科学报告会),是教师和研究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一种好形式。这种形式简便易行,有利于推动教学和科研,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年轻教师,因此很受欢迎。现在,这个系、所已有三十多个讨论班,除了数学学科外,还有跨系、科的,如现代物理讨论班、生物力学讨论班等。每个讨论班由一、二位学有专长的教师主持,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参加)。
数学讨论班是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和陈建功教授首先提倡的。一九三一年苏步青在浙江大学任教时,就和陈建功把三、四年级的一些学生组织在一起读书和讨论问题。在讨论班里,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语言报告所读的书和论文,以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当时规定,讨论班通不过的学生不能毕业。高年级学生通过讨论班的训练,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成长很快。
以后,苏、陈二人到哪里任教,就把讨论班办到哪里,并身体力行,坚持参加讨论班的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也坚持在山洞里开展这种活动。解放初期,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微分几何专业只有苏步青和胡和生两个人。苏步青仍然坚持每周听胡和生的报告,提出种种问题要她回答,同她讨论。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把学校里的讨论班打散了,苏步青到造船厂搞船体放样,就在那里同一起去的几位教师组成了一个讨论班。粉碎“四人帮”以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讨论班恢复了,并有了新的发展。这时,苏步青已年逾古稀,社会工作又很多,但是他仍然坚持参加讨论班的活动。一九七七年八月的一天,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复旦大学校园内外水深过膝,一片汪洋。苏步青冒雨涉水赶到学校听取微分几何讨论班一位青年同志的报告,使大家非常感动。老一辈科学家这种严肃认真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一代。苏步青的学生谷超豪每学期都要开一门新课,随时把自己探索得来的东西尽快地教给青年同志,指导他们开展研究。
严格的要求,严谨的学风,是讨论班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班里,每个人都要报告,有的是讲解一本书或一篇论文,有的是介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有的是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各人对自己所报告的内容,必须有认真的研究和透彻的理解,不容许任何疏忽和马虎。
一九六二年,舒五昌当了夏道行教授的研究生。有一次,舒五昌在讨论班上讲解一篇数学论文,论文中有一处的计算本来是错误的,他当时没有能算出来,所以讲到这里就含糊过去了。而夏道行正好在这个地方提出了疑问。舒只好说没有来得及计算。夏就对他说,你能不能找个反例证明它的结论是错误的,下次再讲。从那次报告以后,舒五昌再也不敢马虎了。胡和生副教授在主持微分几何讨论班时,发现有个一年级的研究生学习成绩很好,就给这个研究生更多更重的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位研究生提高比较快。胡和生说,我们要象当年苏老培养我们那样,严格要求,发现人才,破格培养。
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是讨论班的又一个特点。
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在微分几何、泛函分析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以苏步青为首进行的局部微分几何的研究,有很好的基础,被国际上公认是一个学派。但是,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正在开展微分流形的研究。讨论班在确定研究专题时,总是先摸清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选择好主攻方向,在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
最近,复旦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提出,在三、五年内,要恢复和发展原来基础较好的微分几何、泛函分析和偏微分方程等学科,逐步形成一个数学研究中心。
本报记者 肖关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