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让先进的轻纺工业基地“吃饱开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01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让先进的轻纺工业基地“吃饱开足”
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批先进的轻纺工业生产基地,这是在调整中加快发展轻纺工业的重要依托。苏州市的丝绸工业,在全国是数得着的,这里已初步建立了包括缫丝、丝织、印染和研究机构在内的丝绸工业体系,产品有绸、缎、绫、罗、锦、绢等,品种多样,色采绚丽,深受国内人民欢迎,外销九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苏州市丝绸的出口量占全省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只要加强工作,重点保证,优先供应,因势利导,苏州市的丝绸业可以有较快的发展,在短期内将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其它一些轻纺工业基地相似,苏州市的丝绸工业遇到一个尖锐的矛盾:设备虽好,但原料吃不饱,马力开不足。第一丝厂由于缺料断“炊”,已停产三个月。连全市四大丝绸厂之一的震亚丝织厂,也有一百多台织机停工待料。当地纺织界的一些同志说:又要马儿快跑,又不让马儿吃饱,怎么快得起来?!
如何解决轻纺工业基地“吃饱开足”的问题?我们在苏州市和其他地方作了一些调查,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
看来,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仍然存在着“挤”与“让”的麻烦。这些年来,苏州市的重工业发展快,耗电量也大,往往卡了轻纺工业的电源。震亚丝织厂记了一笔账:去年停电八十次,单这一项,就少生产一百万米绸。有的重工业的“电老虎”口胃很大,如果认真搞一搞“节电”活动,从“虎口”省下点电力,就足够上百台的织机转动起来。偌大一个市,有重有轻,大家天天张嘴要吃的,当家人的确有“家大不好当”的难处。但是,切切实实地改变那种口头上“不挤”、思想上“可挤”、行动上“硬挤”的状况,麻烦将会比现在少。
还有另一方面的麻烦。在轻纺工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争”与“让”的问题,而且已发展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苏州市所需的蚕茧,历年都靠附近一些地、县供应,但近年来,有些社队企业把好茧留下自用,把次茧推销给苏州市。这样就出现一种并不美妙的局面:某些社队企业的技术设备差,吃了好料缫不出好丝;苏州市的好设备却被迫吃孬料,丝质下降了,最严重时,正品率竟掉到百分之五十以下。
苏州市丝绸工业基地,处在“三面受挤”的胡同中,艰难地挪步。这类问题,谁都觉得应当解决,但往往因为看法和作法不一致,问题还是悬在半空中。
“你们还要不要重工业?”有的同志一听说要保轻纺工业,就提出反诘。同志,国民经济是要按比例发展的,是要照“农、轻、重”的方针办的。今天说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决不是轻工业“挤”了重工业,而是轻工业被重工业挤到狭窄的胡同去了。这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吗!象丝绸业这样容易搞、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广的行业,为什么不给它一个广阔天地?苏州市,是苦心经营几十年的一个老基地,为什么不给它以吃饱开足、驰骋千里的机会呢?事实告诉我们,苏州市一家丝绸厂,一旦吃饱开足,一年可以为国家拿到相当可观的外汇,转过来为发展重工业积累资金。可见,重工业今年让一点,明年所得的报酬将是丰厚的,何乐而不为?
“你们让国营工厂吃肉,叫我们喝汤?”有些社队企业的同志,一听说要保轻纺工业老基地,就提出不同意见。据了解,过去苏州市从附近县分进的茧子,有春茧也有秋茧,好次搭配适当,分等使用,那时,他们的日子还是好过的。近二、三年来,国家需要苏州市生产的出口高档产品更多了,但调进的茧子大都是次于春茧的秋茧,这就成了他们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给他半碗白水清汤,怎能做出“山珍海味”来!苏州市的同志说,我们只希望恢复往年“好次搭配”的适当比例,分等使用就行了。这不算过分的苛求吧,只不过是“有肉大家匀着吃”的低标准。不妨进一步说明白,象苏州市这样一个全国少有的、先进的丝绸工业基地,让它吃点“偏饭”有何不可?到头来本少、利多、贡献大,从全局来看,是上策。当然,产蚕茧的县社,自己就地搞点加工业,自己缫点丝,是有好处的,但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能光打“小九九”。一旦出现与国营大厂、工业基地争原料、争动力的矛盾,主动地让一让才好。目前,国家的财力、物力很有限,集中使用,优先供应重点,总比分散开来,打消耗仗,谁也上不去,要好一些吧。
在调整中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步伐,是当前国民经济总部署的重要一着。国家经委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对轻纺生产所需的燃料、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条件等,要摆在首位安排落实。宁肯挤一些别的行业的供应,也要保轻纺工业。那么,一些基础好的、潜力大的轻纺工业基地,包括苏州市在内,正担负着增加生产、扩大出口、多创外汇、积累资金、改善人民生活的光荣任务,让它们“吃饱开足”,更是理所应当的了。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