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为我国水稻机插化闯路子——高邮县是怎样推广机械插秧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02
第3版()
专栏:

为我国水稻机插化闯路子
——高邮县是怎样推广机械插秧的
插秧季节,人们都非常关心插秧机械化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实现插秧机械化?怎样才能实现机插化?实现机插的步子能否加快些?最近,我们走访了京杭大运河畔的高邮县。这里的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贯彻“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的方针,全县水稻机插面积已超过了一半,去年,全县实栽水稻九十四万亩,机插五十四万多亩。大大改变了“弯腰插秧千百年”的状况。
正当高邮县机插大步前进的时候,有一些地、县、社、队的干部对推广和使用插秧机还顾虑重重,徘徊不前。他们怕减产,怕误农时,怕增加农本,一句话:怕不合算。同志,请看看高邮县的实践吧!
先看三笔账
机械插秧能增产吗?近年来,高邮县搞了六百零五块、四千三百七十二亩的对比试验,在土壤地力、肥料和田间管理同等条件下,机插比手插一般每亩能增产四、五十斤,即增产百分之六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机插能做到足苗、匀栽、浅栽,“出苗一个生日”,避免僵苗不发,促进分蘖,成穗率高,可以增产。去年,三垛公社一个大队搞了两块早稻机插和手插对比试验田,结果,机插每亩产量为八百七十九斤八两,手插为七百九十五斤七两。面对这些事实,社员说:“机插开始很担心,看到发棵才放心,最后增产真开心。”
机械插秧耽误农时吗?高邮县自己生产的“跃进72—1”型手扶插秧机,一台二人操作,每天可插三亩,工效比手插提高三倍左右;一台机动插秧机,六、七人操作,每天可以插秧十五亩以上,工效就更高了。近年来全县早稻“开秧门”(注:开始插秧)比往年迟五天,“了秧”(注:结束插秧)比往年提前七天,这一迟一早,就是十二天来去,既争得了农时,又保证了田间管理。
机械插秧会不会大量增加农业成本,得不偿失?一九七八年,江苏省插秧机联合调查组算过账:每亩机插的折旧、维修和人工费用是八角五分六厘,比手工栽插费低七角九分四厘,每台机具只要栽插八、九十亩,即可将投资收回。如果再看一看增产粮食账,好处更大。何况,实行机插后,节省出大批劳力用去搞工、副业,还可以得到大笔收入呢!生产队购买手扶插秧机是合算的。
在农村中,妇女一向是手工插秧的主力。她们每人每年要弯腰插秧四十来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眼肿手烂过夏天”,深受痛苦。自从用上插秧机,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有效地保护了妇女劳动力。去年,全县妇女夏插期间的发病率由百分之三十一下降到百分之九。所以,插秧机下田,首先受到广大妇女的热烈欢迎,不少生产队都出现妹劝兄、妻子促丈夫推广插秧机的生动故事。此外,推广、使用插秧机,还促进了育秧、平整大田、水浆管理农艺上的一系列改革,提高了科学种田的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
近水解近渴
高邮县在跨出机械插秧的第一步时,并不是靠上级发下大批的机动插秧机,更不是依赖引进的插秧机,而是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大力制造和使用了手扶插秧机。全县现有手扶插秧机二万二千九百六十八台,机动插秧机七百七十八台,平均每个生产队有四台手扶插秧机,平均每个大队有一点二台机动插秧机。近年来,全县手扶插秧机栽插的面积占总机插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
高邮县多年的实践证明,手扶插秧机与机动插秧机比较,前者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维修,成本低,每台价格大约相当于机动插秧机的二十分之一。操作简便,可弥补机动插秧机不能插带土小苗的缺陷。这种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田头转移,对地形的适应性较强,在丘陵、山区和圩区均可使用。手扶插秧机一般的生产队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养得起。高邮县不嫌手扶插秧机“土”,看准就抓,抓住不放,一股劲干到底,经两、三年实践,争得了主动。一些从外地到高邮参观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一提机插,就贪“高”等“洋”,远水不解近渴,今天到高邮一看,他们就地“挖井”,“化”得比我们快,比我们好。象这样近水解近渴,何乐而不为!
近几年来,高邮县大抓手扶插秧机,增了产,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培训了技术队伍,为进一步采用机动插秧机、实现水稻机插化准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他们走过的道路,就是从当地实际出发,由低到高,由土到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当然,我们不排斥另一种情况:有的县、社如果确实具备条件,可以全部使用最先进的机动插秧机,一举实现机插化,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究竟有多少县、社、队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呢?既然不能“一步登天”,还不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易见成效。
“不到长城非好汉”
高邮县的插秧机械化,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头,是不是她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呢?否!在江苏省内比较,高邮县原来的农业生产水平、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都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条件不算高。关键在于党委坚定地执行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排除万难,加强领导。
早在一九七四年,八桥公社就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插秧机械化的先进单位,但八桥的经验在面上开花,经历了一段艰苦的过程。一九七六年以前,县委年年喊推广“八桥经验”,年复一年照旧推不开。怎么办?县委书记薛先洛同志走出办公室,去倾听群众意见。群众说:你们年年光用嘴讲“机械话”,就是不赤脚下田站机头,亲手做出样子,怎么能实现机械化?!这批评发人深思。为什么县委干部口头上讲“机械话”,而实际行动不力呢?因为县委“一班人”对插秧机械化的认识没有真正统一起来。譬如说,有的同志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对推广机械插秧无紧迫感;有的同志认为手扶插秧机早晚要淘汰,不如两步并作一步走,索性等上级发下大批机动插秧机再搞也不迟。针对这些问题,县委联系八桥公社实现插秧机械化的实际,反复讨论,认识到:搞农业机械化,是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农业要加速发展,复种指数在增加,广大社员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每年大忙季节,在人工插秧这个环节上,花费劳力很多。农业要大上,插秧这个薄弱环节非解决不可。
县委统一了认识,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问:你对插秧机械化是真想还是假想?你对妇女弯腰插秧的疾苦是真体贴还是假体贴?你的领导作风是真改进还是假改进?这“三问”对一些左顾右盼光喊不干的同志,无异是击一猛掌。一九七六年,六十三岁的县委书记薛先洛同志,带着几名常委到八桥虚心拜工人、农民为师,学用手扶插秧机。在他带动下,县委领导成员中,多数同志学会机插,有些同志还能排除一般故障。一九七七年,薛先洛同志调往扬州地委工作,接任的县委书记查长银同志,发扬第一把手站在农业机械化第一线的革命精神,积极带头推广使用手扶插秧机。一九七八年五月在八桥公社举行的全省插秧机械化现场会上,查长银同志第一个下田作手扶插秧机的示范操作表演。书记动手了,全党办农业机械化的阵势很快就摆开了。
把措施抓牢抓实
抓好一支队伍。经验证明,变手工插秧为机械插秧,是牵动千家万户的一个变革,如不花学费,培训出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熟练并且稳定的骨干队伍,一有风吹草动,就易打退堂鼓,插秧机再好,用不上几天就坏,当做一堆废铁卖。在推广使用初期,往往因为缺少维修插秧机的骨干,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就可能成为有保守思想的人的“话柄”,就可能成为推广使用插秧机的一大障碍。马棚公社张汉大队,一次买了四十五台手扶插秧机,第一天使用,就有一半“抛锚”。群众怨干部,干部怨机子,眼看刚刚要兴起的一股子热情要冷了下去。公社农机辅导员闻讯赶到,连夜帮助调整修理了插秧机,还花了四个小时,将全大队的插秧机手集中起来,讲述操作要领及其常见故障排除技术,调动了这个大队大办插秧机械化的积极性。
抓好农机修造厂。一九六九年,八桥农机修造厂的职工仿照外来图纸,用手工敲敲打打,搞出了第一台手扶插秧机后,根据实际栽插效果,广泛吸收社员群众意见,对手扶插秧机前后进行七次机型大改革,二百多次部件小改革,终于在一九七二年经省有关部门鉴定批准,成批生产“跃进72—1”型手扶插秧机了。他们生产的手扶插秧机,不仅能满足本县社队的需要,而且有不少的省、县到这里“买鸡下蛋”。几年来,高邮县有关部门还注意从育秧、铲秧、运秧、栽秧、调节机具、平整土地到田间管理,逐步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努力处理好人、机、田、秧之间的关系,提高群众科学种田的水平。
面向实际解决新矛盾
高邮县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时间短,成绩大,特别是在全国的水稻机插面积仍处于很低水平的时候,高邮的成就更为可贵。这里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向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声中,打了一个漂亮的前哨仗,为实现南方水田机械化攻克了一个“桥头堡”。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啊!
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高邮县在推广机械插秧工作中,也难免有不足之处。高邮县的同志们正在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一,进一步提高机子质量,提高机插水平。当地生产的“跃进72—1”型手扶插秧机的使用效果,基本上是好的,但据一些社队反映,机子的部分零件强度不够,工艺水平较低,最近,八桥农机修造厂根据“用户”的意见,又对机子的八个部件作了较大的改进。
第二,解决农机和农艺的矛盾。例如:江苏省近年大力推广杂交稻,而插秧机如何适用于栽插杂交稻,省内还只有个别的县、农场在搞试验,尚未过关。高邮县去年搞了二十万亩杂交稻,没有机插;今年又增加了二十万亩杂交稻,预计全年机插水稻只能安排五十万亩。八桥农机修造厂为了适应推广杂交稻的新情况,正在集中力量攻关。他们认为,农艺和农机互不适应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个“老大难”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看来,单靠一个厂、一个县是不能圆满解决的,得在整个地区范围,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由党委出面,会同农业、农机和农业科研等部门,取得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共同解决。
第三,高邮全县机插突破了五十万亩大关,这是一个胜利。但在社与社、队与队之间,机插程度还不平衡。县委正在大抓三分之一的薄弱队。最近,县委还强调在继续抓好手扶插秧机的同时,要把机动插秧机抓上去,全面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机插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闯出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做出贡献!
高邮县委报道组 陆建华
《新华日报》记者 卜寿林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