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打开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新局面——沱江两岸采访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8
第2版()
专栏:

打开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新局面
——沱江两岸采访纪事
近一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工作正在迅速打开一个从来未有的新局面。新局面的突出标志之一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干部在砸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精神枷锁以后,开始摆脱长期以来崇尚政治空谈、滥用行政命令的官僚习气,逐步掌握三中全会所要求的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
内江地区是四川省粮食特别是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农业生产上十多年停滞以至下降的局面,粮食产量在两年中增长了百分之十六以上,甘蔗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五。内江地区同志有一条深刻的体会,就是三中全会文件指出的按经济规律办事。他们认为,只有这一条捉住了,农村工作才算得上“上路了”、“入门了”。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上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讲生产成本,不搞经济核算。现在,不少县、社、队开始注意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沱江之滨的资阳县临江区有十个公社,九十一个大队,五百六十七个生产队。由于经营管理上漏洞很多,生产费用高得惊人,有些生产队的生产费用竟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二,正如群众所说的那样,“除了锅巴没得饭”。一九七六年,这个区粮食增产但收入降低的生产队就有一百二十六个,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以后,中共临江区委集中全力从“堵塞漏洞”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对全区社队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整顿。
在堵塞漏洞上,他们针对已经发现的从帐目上到制度上的各种弊病,制定了《财务管理条例十六条》。条例中规定,生产队的开支较大的要经过社员讨论决定。条例还规定各生产队都要建立“队日”制度,由全体社员对上月队内钱、粮、物品的收支和社员工分、投肥的帐目进行审查。就是这两条措施,使全区去年一年中非生产性开支减少了三分之二。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他们也采取了许多办法。
一九七八年资阳县全县人民公社生产费用平均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点八,而临江区的生产费用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三点八。一九七八年,全区农村分配占总收入的比例由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五十一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五点九,增产增收的生产队由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十五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二,增产增收的社员户从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三十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二,按人口平均收入从一九七六年的六十九元上升到八十九元,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八点九。
在学习三中全会文件的过程中,重点棉区简阳县红塔区的同志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解决粮棉矛盾、把完成国家的种棉计划同切实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统一起来呢?他们经过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反复酝酿和讨论,最后终于找到了签订生产合同的形式。区同公社、公社同大队、大队同生产队层层签订合同,层层承担生产上的责任。合同的内容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粮食、棉花、生猪、总收入、生产费用和社员分配水平等计划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没有重大客观原因完不成合同的给予经济制裁。这种办法实行后超额完成植棉计划。
三中全会以后,在学习如何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过程中,许多领导同志开始自觉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影响,注意研究办社会主义大农业中碰到的新情况和新经验。资中县组织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就是例证。
今年初,在资中县部分有锈病历史的小麦产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锈病。为了防治虫害,确保丰收,县植物保护站又购进了六台大型机动喷雾器,由植保站一位干部同十名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一起组织了一个病虫害机械防治队,奔赴病区进行集中成片的防治。这个队的六台机具同时开动,每天以六百五十多亩的防治速度,完成了三万多亩麦田的防治任务,除药费按实用实收外,每亩土地仅收手续费(包括动力费用、工分补贴和机械折旧)一角五分。在这支机械队的启发下,全县各区、社都建立了类似的规模不等的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它们在公社农机站的统一管理下,定人定机,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效益,及时对暴发性病虫害和病源区进行围歼和控制,又有利于机械的维修、保管和减轻生产队的负担,同时为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植保队伍创造了条件。
资中县建立的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在小麦发病的季节迅速及时完成了三十多万亩麦田的防治工作,防治面积占全县麦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多。今年四月中旬,内江专署向全地区各县区社推广了资中县的经验,并指出这是在植保工作上实现机械化和向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开端。
注意从客观经济规律入手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争取不犯和少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适应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正自觉地端正思想路线。在认识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大好形势时,这恐怕要算极其宝贵的一点。当然,现在还仅仅是个开始,不少干部思想上的僵化、半僵化状态并未完全改变。极左路线的流毒还象幽灵一样飘忽不散。
照说,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首先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摒弃长期奉若神明的平均主义,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三中全会以后,许多地方在建立生产责任制时实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办法,就是同平均主义决裂、逐步扩大按劳分配部分的开端。内江地区四万二千多个生产队中有两万多个生产队采用了这种计酬方法,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由衷拥护。但是,莫名其妙的非议和责难几乎立即出现了。似乎哪里实行了这种计酬方法,那里资本主义就要复辟了。霎时间各种舆论应运而生,真说得人胆颤心惊。记者这次到内江地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采访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天下本无事,形势无限好”,那一套大惊小怪实在是庸人自扰。感谢内江县委为记者提供了一个调查和统计,才使我看清了事情的真相。
内江县共有四千一百一十三个生产队,从去冬今春以来,先后实行分组作业、超产奖励的有二千三百三十九个生产队,其中出现了所谓“变相分队”“苗头”的只有二十七个生产队,仅占搞分组作业生产队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一。这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生产队并不存在什么“搞四级核算”和“分队搞单干”的问题,那些存在的问题,县委一个文件下去就立即解决了。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股非议和责难之风刮起之后,不少被过去的“反右”和“批资”运动整怕了的基层干部担心再一次被“笼起”,连夜解散了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加强了劳动管理的作业组。就这样,全县七百六十九个生产队的分组作业就一下被吹垮了。
内江县委的这个调查和统计材料,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