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北京市文联创作联络部业余电影创评组召开座谈会 座谈电影《保密局的枪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02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文联创作联络部业余电影创评组召开座谈会
座谈电影《保密局的枪声》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保密局的枪声》在北京上映以后,引起广大观众的普遍注意。北京市文联创作联络部业余电影创评组召开了座谈会,就这部影片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会的有工人、教师、干部,他们对这部影片从内容、思想性到表现形式,作了许多评论,充分肯定了它的成功方面,同时指出了影片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这些意见,可供电影工作者参考、借鉴。
曹志国说:《保密局的枪声》反映了我们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历史功绩,歌颂了地下工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斗争才干,有力地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否定白区工作、迫害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老干部的罪行,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张维安说:影片通过党的地下工作者周甫祥的被捕、牺牲,刘啸尘在极端危险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表现了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机智、英勇、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党的无比忠诚。他们不仅钻到敌人心脏狠狠打击了敌人,而且巧妙地保护了人民;不仅发动、配合了白区人民的反蒋斗争,而且为解放上海、解放全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为巩固即将建立的革命政权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有许多象常亮那样的同志还在为统一祖国的大业继续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是值得每一个革命同志、革命后辈永远学习的。林彪、“四人帮”对白区工作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都应推倒!
林洪桐、鲁鸿燊说:《保密局的枪声》在艺术处理上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它比较好地运用了电影创作的重要技巧——悬念。
影片的序幕运用简洁、新颖的摄影手法,将观众很快置于悬念之中:一个身着讲究,头戴礼帽的中年人从远处迎面向我们走来……紧接着,两个特务一拥而上,抓走此人。短短的几个镜头就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人们很想知道此人是谁?急切地期待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影片中史秀英两次被“捕”的情节更是扣人心弦。第一次,当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刘啸尘机智果断地打死叛徒和特务头子,用自伤掩护自己之后,阴险狡猾的张仲年对他进行考查,突然说,“我可以告诉枪杀你的凶手”时,刘啸尘紧张了,观众的心也提了起来。没想到史秀英安然无恙,刘啸尘度过难关,观众也松了一口气。第二次,史秀英被敌人发现、追捕。刘啸尘用各种办法搭救。按过去影片的逻辑,刘啸尘必定救史秀英脱险。但影片没有用这个老套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错综复杂的“中统特务”与军统特务争夺史秀英这个“战利品”的戏。这场敌我较量的戏是从“险”着笔的,而悬念的运用也是从“险”着手的。步步紧逼,扣人心弦。这一节十分惊险的戏是以生活为依据,抓住了敌特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写出了我地下工作人员深谋远虑,防患未然,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的大智大勇。
梁仲华说:《保密局的枪声》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出场破除了“四人帮”那套“三突出”、远铺垫、近铺垫的框框,无论是我地下工作者还是敌特的出现都出人意外。如史秀英在刘啸尘的宿舍出现,张仲年在刘啸尘治伤的医院出现,常亮在刘啸尘面临危急的关头出现,他们的身份和行动的动机,都不是观众一望而知的,要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才能逐步看清。这样的处理,是和影片所规定的特殊斗争环境相切合的。这种人物出场的突然性,既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因,人物和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人物性格得到有力的表现。
王芝瑜、陈玉通、郑云鹭说:影片塑造常亮(即老三),笔墨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片头,我地工人员周甫祥被捕,接着就安排了以背影出现的常亮。他以钥匙为接头信号,给地下党组织的联系人史秀英送去了消息,并证实组织内部有叛徒这一关键性重大问题。这个以背影第一次出现的人物,恰到好处地向观众暗示,党的地下组织已经在敌人内部安插了我们的革命同志。
从剧情需要出发,常亮被安排在一个配角的地位。刘啸尘处于困境时,保护者常亮不过出现一个远镜头、一个侧面和一个影子。却巧妙地体现出啸尘同志不是在孤军作战,党在关怀着他,不相识的战友掩护着他。常亮这个时隐时现的人物,又一次揭示了,他在深化主题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全剧临近尾声时,常亮这出其不意的亮相,使观众对他的景仰升华到高潮。然后,尾声以抒情的调子表现常亮同志手持与党组织联系的标志——一把铜钥匙,向即将迎来黎明的上海留下了最后深情的一瞥。无言中揭示了他对党和人民肝胆相照的忠诚。
成志伟、梁仲华、苗稼全认为,《保密局的枪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反面人物脸谱化、简单化的倾向。例如,反面人物冷铁新和张仲年先后担任过特务组长,他们都具有凶恶、奸诈的反动共性,但个性却各不相同:冷铁新傲慢、冷酷、狂暴、自信,反革命气焰嚣张、外露。张仲年则不同,脸上时时挂着微笑,似乎待人比较热情、关心体贴部下,实际上却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是个笑里藏刀的狐狸,比冷铁新更加狡诈阴险。我们不主张把敌人写成不可战胜的狂夫,也不应该把敌人描写成不堪一击的草包。重要的是,要刻划出他们的独特个性,通过个性的描写来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从而反衬出英雄人物的勇敢和智慧,展现出人民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的必然规律。但是,在主要的正面人物描写上,刘啸尘的个性还不够鲜明,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整个影片中似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刘啸尘走向牢房辨认“凶手”史秀英这场戏,本来是刻划他内心活动的一个极好机会,但编导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着力刻划,也许是演员没能让观众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戏就显得平淡了。
黄会林、余谦认为,《保密局的枪声》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与艺术欣赏效果,是由于它的真实性。总的来说,影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解放战争末期,我们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与蒋介石集团特务机关所进行的殊死战斗,向人们揭示了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里,为了人民的胜利,战斗在敌人心脏中的许许多多无名英雄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正因为这样,影片才取得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影片还有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主要的问题在于作品细节的真实性方面。比如刘啸尘与史秀英在舞厅和公园里的公开接头,是违反当时党的地下工作纪律的。尤其是让刘啸尘与史秀英在大庭广众中,在摩肩接踵的舞厅里,旁若无人地交换着特务当晚布置的重要情报,使人感到不符合地下工作的真实情况。刘啸尘那么轻易地取得张仲年的信任和争取了阿纪弃暗投明,都使观众产生不够真实的感觉。
曹志国说,张仲年是个老牌的军统特务头目,又一直怀疑刘啸尘是自伤,经过一般的考验之后,看见刘啸尘桌上放了他的黄埔老同学的照片,就不但不对刘产生怀疑,反而加以重用,这不大可能。另外,影片中军统保密局的档案室门前竟然无岗少哨,也欠真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