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巴格达之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02
第6版()
专栏:

巴格达之夜
马世琨
打从少年时代读过《天方夜谭》之后,巴格达,特别是巴格达之夜,便带着瑰丽神秘的色彩,嵌在我的记忆中。我时常想,要能有个机会到那里去看看该有多好。
今年七月,我们终于来到了巴格达。七月,正是这里的酷暑季节。白日里,摄氏四十七、八度的高温,烤得人不大敢出门,因而夜晚便成了人们进行社交、娱乐和户外休憩的黄金时刻。真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酷热抹去了一些白天的参观项目,却给了我们领略巴格达之夜独特风韵的机缘。
夜色最诱人的去处要数底格里斯河畔。随着夜幕降临,两岸的灯火、树影,连同星光、月色,一起映照河中。从北到南穿城而过的河水静静地流着,满河浮光耀金,恍若童话故事中的彩练河。细浪击岸的啪啪声,以及远处传来的悠扬古朴的阿拉伯乐曲声,更增添了静谧的气氛,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和情思。我忽然记起了杨朔同志一九五八年访伊通讯中一段诗一般的文字:“底格里斯河滚滚滔滔,流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知经过多少千万年,到八世纪中叶,一颗闪光的珍珠从历史的浪花里淘了出来,镶到大河的当腰。这就是巴格达城。”
想到我们正置身于伊拉克古代文明的摇篮里,想到人类历史从这里掀开了最初的几页,心中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这时候,河畔几处篝火闪动,空气中弥漫着怪馋人的香味。当地朋友说:这是烤“莫丝古鱼”。莫丝古鱼是底格里斯河的特产,大的可重达数十斤。烹制的方法很别致:将鱼一剖两半,施以佐料,架在柴火上慢慢烤熟。
今天的巴格达是座古老而年青、发展迅速的城市。就市区面积来说,已从十年前的一百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八百五十平方公里。国家石油收入的猛增,带来了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急剧变化。这种今古并陈、新旧更替的情景,在夜晚表现得尤为明显。
晚饭后徜徉街头,只见头蒙黑纱的老年妇女,身着紧身汗衫的摩登女郎,长袍曳地的中年男子,穿喇叭裤、高底鞋的时髦青年,一起花花绿绿、擦肩交臂地走在人行道上。马路当中,背时的双层公共汽车不紧不慢地运载着乘客,款式新颖的各色轿车则争前恐后,夺路疾驰。数不清的街心公园里,由彩色灯泡组成的各种图案,明灭变幻,眨着梦幻般的眼睛;无数高达十多米的水柱,交织成色彩缤纷的珠帘。在挺拔隽秀的椰枣树下,人们席地而坐,有的在闲话嬉戏,有的在收听阿拉伯古典乐曲,有的则在高声播放现代西方音乐。
趁着好时光,夜市也格外红火。在闹市区,灯火通明的现代化商店鳞次栉比,里面定价出售从伊拉克特产到日本手表、西德电视、法国香水等应有尽有的商品。更多的则是当地称为“巴札尔”的阿拉伯式的古老商场。这些临街而设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整个铺面上搭下挂,里里外外,摆满了各色商品,从绣有各种美丽图案的穆斯林花帽,骆驼皮制作的拖鞋,锃明耀眼的嵌银铜器到妇女面纱、结婚戒指,任人选购。在店内盘腿而坐的商人,殷勤地招揽着顾客,老练地跟买主讨价还价。
作为《天方夜谭》的故乡,巴格达市区有不少以书中故事为题材的雕塑。这些雕像,人物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好象随时都会从座上走下来。在底格里斯河左岸,我们观赏了取材于故事山鲁亚德和山鲁佐德的青铜塑像。相传山鲁亚德是个很凶残的国王,他每天要娶一个少女作妻子,第二天一早就将她杀死。少女山鲁佐德抱着自我牺牲精神,甘愿嫁给国王。她以每晚讲故事的巧妙手法,使国王为听故事舍不得将她杀死,从而拯救了无数少女的生命。从塑像上看到,她正在一面打着手势,一面表情丰富地给国王讲故事。国王半倚半躺,屏息谛听,完全被她动听的故事吸引住了。听说以前这里装有声光设备,但不知什么时候电源被人切断了。未能耳闻目睹声光表演,犹感余兴未尽。但又一想,山鲁佐德讲的故事连同她的事迹,早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在夜幕星光下,她默然不语,岂非更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离开巴格达已一个多月了,但在那里所得的印象却毫不减褪:巴格达是很美的,更美的是巴格达之夜。
巴格达的清真寺和无名烈士碑(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