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阅读
  • 0回复

思索、信念和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1
第6版()
专栏:剧评

思索、信念和希望
朱以中
最近,一些受人注意的文艺作品无不提出并回答了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北京电影学院演出的《哦,大森林……》就是这样一出有特色的戏。
此剧的编剧演员大都是青年人,他们对一九六六年红卫兵走上社会以来十多年的生活不仅熟悉而且有深切的体会。他们对这段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思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揭露了林彪、“四人帮”横行年月里的许多悲剧:青年受打击、受凌辱,干部、知识分子受歧视、受迫害,泪和血的控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作者并未满足于写到林彪、“四人帮”造成的一系列悲惨事件,而是对生活进一步开掘,根据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提出了青年们关心的重要问题——青年人的信念和希望。
从最初的坚定到彷徨、动摇到后来的坚定,这是剧中青年人的信念变化的三部曲。剧中的三对青年林宇和紫瑛,吴小西和叶娟,金长天和黄蕾,都怀着满腔的热忱投入文化大革命,他们的信念很坚定,“对革命没有一点私心”,但又是十分简单、幼稚的。在生活激流的冲击下,他们的信念开始动摇,甚至幻灭了。
叶娟这个昔日红卫兵女将,大森林中的女子采伐队队长,受到了“四人帮”爪牙的诱骗、凌辱,最后被抛弃了。残酷的现实使她觉得“一切都是假的!”她终于被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另一对青年金长天、黄蕾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为真理而冲杀”,但是他们终于觉得自己“被各式各样的阴谋家、野心家当工具利用了”,“信念,也在无数次撞击中被砸得粉碎”,被逼得想要离开祖国。
叶娟、金长天、黄蕾等人是被林彪、“四人帮”毁坏了青春的典型形象。他们那种“一切都是假的”的“看破红尘”的思想在现代青年中是有相当的普遍性的。作者怀着深厚的同情,真实地描写了他们思想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他们性格的悲剧,尖锐地提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青年人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信念,引导人们去思索。
林宇同叶娟等青年不同,他是善于思考,勇于斗争的一代青年的典型。他也曾有过那较幼稚的信念,他的信念在复杂的斗争中也有过动摇。但是,他善于思考,能识破敌人的本质;他有勇气,敢于和敌人斗争,在老干部的帮助下,他看到“四人帮”只是猖獗一时的丑类,革命必定会胜利。
有一场戏是很动人的:林宇面临逮捕的威胁时,坚决拒绝了金长天要他一起离开祖国的建议。他激动地说:“这里确实离国境很近,一抬腿就可以过去,但是我宁愿死在这里!”“你不走,我不走,他不走!这就是希望。我们都团结起来,和他们斗!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就不会亡!这就是信念。”他在复杂的风浪中没有停止过思考,但思考并没使他灰心丧气,而是使他更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在林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张志新以及天安门英雄们的思想性格。
戏的结尾是充满诗意的,它形容这群青年象一棵棵中间凹了一圈的树,它们在生长的时候受到了摧残,受了伤。但是,“它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伸开枝叶追着阳光,一直向上生长,长大了,长壮了。”这几句话也道出了这个戏构思的特点。它没有满足于描写青年们凄惨的悲剧,刻划那无法弥合的伤疤,而是写出了他们在医治这种创伤的过程中成长、壮大了。它让看了戏的青年观众带着信念和希望离开剧场,而这正是作者所企求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