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一束科学技术的鲜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9
第2版()
专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一束科学技术的鲜花
本报记者 陆国元
推广“远红外” 节电一亿三
远红外技术是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项新技术。上海工业部门在电加热设备上大力应用这种新技术,去年一年节电一亿三千万度。
过去,上海工业部门用于油漆干燥等的电加热设备,都是采用由表及里的传导加热方式,热效低,效果差,耗电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市家具研究所、上海电扇厂、自行车三厂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工人,研究用远红外技术改造现有的电加热炉,改用渗透性的辐射加热方式烘烤油漆产品取得成功,大大提高了加热效能,改进了产品质量,并可节电百分之三十。上海市计划用电办公室于一九七八年三月,成立了远红外技术推广小组,在全市大规模推广这项新技术。目前上海已有二十二个行业、二千多个单位的电加热设备运用了远红外新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仅节电一项去年就达一亿三千万度。如果全市电加热设备都采用这种新技术,每年将可节电三亿度。
高效催化剂 提高生产力
上海高桥化工厂生产一种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原来用的是铝钛型催化剂。由于这种催化剂催化效率低,在生产中要大量投放才能达到催化要求。但是,大量投放这种催化剂后,有一部分残留在产品中,要经过脂化、水洗、碱洗等四道工序,进行后期处理,质量还得不到保证。生产效率低,流程长,成本高,操作工艺复杂。催化效率低的问题成为工厂发展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生产的一大障碍。副总工程师范新发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成功一种以乙氧基镁为载体的铝钛型高效催化剂。这种高效催化剂比原来的催化剂效率提高一百多倍。从一九七七年九月投产以来,在不增加设备和投资的情况下,生产能力从二千吨提高到六千吨,产品合格率由百分之八十八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一百,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投产两年,共为国家增加利润八百多万元。使用高效催化剂,解决了过去催化剂的残留问题,革除了后期处理的四道工序,不但使生产设备减少,生产流程缩短,操作工艺简化,劳动强度减轻,而且减少了三废污染,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工人们感慨地说:科学技术真是发展生产的“高效催化剂”。
新技术显神通 烈火中夺财富
我国以重质烃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的石油化工厂和以催化裂解法生产裂解汽油的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都生成一种用途广泛的副产品——碳五。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副产品除部分用作工业燃料外,其余都被放空烧掉,不但损失了大量的财富,而且污染了环境。
一九七八年五月,上海南大化工厂、前卫农场、上海染料涂料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一个碳五研究协作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究成功一种用碳五合成固态、液态石油树脂的新技术,找到了合理利用碳五的新途径。据初步估计,仅将上海石化总厂现在烧掉的碳五全部合成石油树脂并做成涂料,每年就可为国家创造近一亿元的产值。用碳五合成的固态石油树脂,还填补了我国石油树脂产品的一项空白,可以广泛应用于涂料、橡胶、印刷、塑料等领域。前卫农场用液态石油树脂为原料,生产清漆和色漆,节约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植物油,为我国涂料生产开辟了新的资源。
织布不用梭 生产面貌新
自古以来,织布都要用梭子。但是,现在上海第二织布厂的织布机上,却只见棉纱穿织,不见梭子往来。这是一种新型的织机——喷气织机。
传统的织布机,是通过梭子来回飞行,沿用至今,产量和质量都难有新的突破。特别是两头尖尖的梭子,在织机上飞行(其速度相当于炮弹的速度),万一发生飞梭现象,还会造成伤人事故。上海第二织布厂的技术人员、工人和兄弟单位一起,从一九五八年开始,试验采用喷气取代梭子来引纬纱,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这种新型织机与有梭织机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以上,单产水平提高百分之四十。由于革掉了梭子,机件比有梭织机减少近三分之一,机物料的消耗减少百分之八十。采用喷气引纬纱,还从根本上消灭了飞梭伤人的现象。上海第二织布厂六百七十五台织机全部改为喷气织机后,去年的布产量相当于一千二百台有梭织机的产量。质量也有提高。一等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