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造林带来大变化 右玉县由“不毛之地”成为“塞上绿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01
第2版()
专栏:

造林带来大变化
右玉县由“不毛之地”成为“塞上绿洲”
本报讯 本报记者原廷玉报道:地处塞外高原的山西省右玉县,三十年坚持植树造林锁风沙,全县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县过去是“不毛之地”,一九五○年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山岭光秃,风沙肆虐;到去年,森林面积增加到七十六万亩,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七点六,变成“塞上绿洲”。往日的荒山荒沟,如今树木成林,改造自然收到了明显效益:
一、风沙小了。近十年来地面风沙减弱了百分之二十一到百分之五十五,沙暴日数减少了百分之五十。过去每到春播季节,大风不断,表土和种子常被吹跑,一年要种两、三次才能捉住苗。近几年,一次播种就能捉住苗。
二、霜冻、冰雹减轻了。近几年,年平均无霜期比原来的绝对无霜期增加了十天左右,延长了农作物生长期。过去只能种生长期短的莜麦、荞麦和胡麻的地方,现在也能种生长期较长的玉米、谷子了。冰雹受灾面积也大为减少。
三、水土流失减少了。到去年,全县有一百零三万亩土地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占原来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九。李洪河流域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造林占流域面积的百分之五十。现在整个流域每年流失泥沙由植树前的十四万多吨,减少到五万多吨。
四、燃料、木材和饲草大大增加。过去全县有二百三十个生产大队燃料奇缺,不少地方靠草根、牲畜粪烧火,结果造成草场沙化,农田缺肥,土地瘠薄。现在用整修的树枝和酸柳全部解决了燃料问题,既保护了草场,又把牲畜肥用于肥田,还用作物秸秆沤制肥料。现在,全县每年可生产木材一千五百多立方米。林多不仅枝叶多,而且林内有大量的草,为尽快发展牧业提供了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不断改变,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七年,右玉县粮食平均总产量比五十年代增长了近一倍。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一,油料增长百分之三十四。全县每户平均养羊五只,猪两头多,兔十一只,大牲畜一头多。
右玉县林业发展快,是因为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坚持发动群众、持之以恒;三十年来,他们始终把林业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每年专门研究三、四次,带领群众造三次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