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闭幕 部分中外科学家将赴青藏高原考察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2
第4版()
专栏: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闭幕
部分中外科学家将赴青藏高原考察旅行
新华社北京五月三十一日电 为期七天的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今天下午闭幕。从明天开始,出席会议的部分中、外科学家将分两批乘飞机经成都抵拉萨,开始在西藏的科学考察旅行。
参加这次科学讨论会的十七个国家的近三百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宣读了二百五十多篇论文,对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各抒己见,对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富有探索意义的新见解。我国五十二岁的地质学家常承法认为,青藏高原是经过几个时期的剧烈地壳运动陆续形成的。常承法说,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可以分为由四条缝合带(指两块陆地的接合处)分割开的五个构造单位。其中最长、最南的雅鲁藏布江带,是一个古海。随着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古海逐渐变小,到一千二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印度板块与西藏板块碰撞而消失,雅鲁藏布江就是这两个大陆块体碰撞的结果。在印度板块与西藏板块最后碰撞以后,青藏广大地区受到强烈水平挤压,地壳发生大规模冲断,致使地壳大大缩短和加厚。青藏高原自距今三百万年的第三纪晚期开始抬升,就是地壳加厚和均衡抬升的结果。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常承法的这个看法,比单纯的地壳垂直运动是造山变形主要原因的传统观点,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会上,中、外科学家对一些共同关心和持不同学术见解的问题,进行了极其热烈的讨论。例如,地质学家们比较一致地推断,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印度板块在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逐渐形成的。在地球物理组的一次讨论会上,地球物理学家环文林等几位中国专家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异义,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仰冲到欧亚板块之上形成的。当这两种观点激烈争论的时候,在场的中、外科学家都站起来抢着发言。有关高山反应与高山病的防止是与会中、外科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高山生理组,发言也十分踊跃,科学家们常常因为规定时间不够,在休息时间继续进行着兴致勃勃的讨论。
在讨论会上,我国冰川学家施雅风等关于《青藏高原冰川的研究》,古生物学家李星学等题为《青藏高原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在古生物地理学上的意义》和动物学家郑作新等关于《青藏高原陆栖脊椎动物区系及其演变的探讨》等论文,以及瑞士喜马拉雅山地质专家甘塞尔论证喜马拉雅山地区造山事件的时期及它的意义的报告,美国古植物学家阿克塞罗德介绍的关于第三纪森林海拔高度测定的新方法等,都引起了与会中、外科学家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很多外国科学家对我国多年来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成果表示赞赏和满意。我国科学家对各国同行的有关工作也给予高度评价。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次科学讨论会开得有水平、有收获。
这次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是一次充满中、外科学家友好情谊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科学家纷纷向中国同行表示了要合作探索青藏高原奥秘的心愿。来自孟加拉、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科学家,还纷纷向中国同行赠书,交流成果。八十三岁的世界著名地质学家德西尔教授,曾经带领意大利考察队对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进行过多次考察,写下了许多学术论文。在一次分组学术活动会上,这位老教授向中国同行们赠送了他们汇编的八卷论文集。中国科学院和一些专业研究单位的专家们,也专门举行招待会和茶话会,对外国同行们的热情支持和真挚友谊深表感激。
今天的闭幕式由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主持。会议组织委员会副主席赵北克在闭幕词中说: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表示,中国科学工作者愿与各国科学家携起手来,为攀登喜马拉雅科学高峰做出新贡献。来自各国的科学家也纷纷发言,表示要和中国同行们一起共同努力,把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