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对引进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1
第2版()
专栏:为四化献计献策

  对引进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感想
  孟宪成
我有幸参加了武钢一米七轧机这一浩大工程的工作。从开挖地基、浇灌基础、建好厂房、安装机器设备、调机试车,直至投产,基本上看到了全过程。
做为一名现场翻译,我有机会接触中国和西德双方的专家与技术人员,经常听到各方面的议论,有感于怀,很想将所见所闻和切身体会写出来,或许对计划工作能有些微裨益。
一、应不应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引进先进的技术是必要的。就拿一米七轧机工程来说,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了雄伟高大的厂房,安装了当代头等的设备,生产出了我国原来不能生产的靠外汇进口的产品,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对于象一米七这样大的由国家投资几十个亿的工程,必须做到:在决定引进与否时要慎之又慎,不能让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攒下的钱泡了汤;决定了要引进,则一定要搞好,建一个,是一个,迅速建成,迅速投产,迅速收回投资。
从一米七工程的现况看,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整个工程从筹建、破土、安装,直到1978年、1979年各厂陆续投产,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旷日持久。投产之日,才发现原料不足,电力不足,一些能源介质(水、电、油、气、风)不足,缺这少那。不说是无米之炊,充其量也只是半锅饭。投产后,达不到额定生产能力。结果,设备是头等的,产品质量也是头等的,但是产量很低,成本高昂,产品无竞争能力,非但打不进国际市场,在国内销路也窄得很。这就使原来考虑的先用外汇引进,尔后卖了产品再赚回外汇的设想,暂时落了空。
二、引进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一定要买最先进的设备。
为使自己能够生产急需的产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带动和促进我国技术的发展,应该买些最先进的技术及设备。但是,绝不能忽略算经济帐。建一个企业必须能赚钱,能盈利。不能赚钱,就是浪费资金,就是背包袱。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一般都很贵,操作、管理、维修等复杂。所以引进最先进技术时,要量力而行。有一位西德专家对我说:“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进口这样昂贵的设备。有些关键设备象电子计算机等,就是在我们国内懂的人也很少。你们高价买了来,不能用,不会修,也没有备件更换。我国人少,劳动力昂贵才这样搞。你们有的是人。你们可以买些便宜的不那么先进的东西,多用些人,你们又能管理,只要不停地生产,照样能赚钱。不管什么样的设备,能赚钱才行。你们培养了人,再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也不迟。”他的这番话,对我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切实的办法。
引进项目,自始至终要考察经济效果,看它对国民经济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作用大小。别人卡脖子的产品,我们能生产了,纵然贵一点儿也说得过去。因为这是受损于经济,得益于其他。除此以外,如果引进的东西不能生利,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就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2、事先周密计划,搞好配套成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应有计划,象一米七工程,投产后才发现原料不足,电力不足,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占用了大量资金,这怎么能说是有计划呢?举例来说,连续铸钢车间安装结束时要试一下吹氩调温装置,可是没有氩气,只好等着;硅钢厂无硅钢可轧,只得变通一下,用现代化轧机轧制不现代化的搪瓷板;冷轧厂原料不足,产量只能维持设计能力的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确是有点“冷”轧了。
任何工程开始前,计划要周密。譬如原材料,交通运输,能源介质,附属工程,辅助工厂,辅助材料,等等,能否确保,能否落实,能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落成和同时投产,一定要考虑安排好。现代化的工厂企业是很复杂的,要求各方面协调一致,要绝对避免无米之炊和万事俱备只欠某风的弊病,一定要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强调投资效果,明确经济责任。
既要靠经济手段管理企业,也要靠经济手段建设企业。现在国家投资建厂,在新厂建成之后就转化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说来,在现行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引进新厂的主动性。因为同企业没有什么直接利害关系。现在国家建新厂,能采取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是招标,二是下达任务。现在承担引进项目的企业领导人,或是以其党性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或是强烈的事业心产生的热情,推动他搞好该项目。但这并不能保证该项目顺利建成。所以,必须采用经济手段。那就是,用外汇投资兴建的工厂,必须在规定
(这个规定是科学计算做出的,而不是想当然地说说的)时间内建成投产,在规定年限内由该厂(或其承担企业)以上缴利润的形式用外汇偿还(视情况可以全部偿还,也可以部分偿还),并以合同固定之。完成者奖,否则罚。国家则以行政手段(或由承担企业自己联系)为新建厂配备好所有的辅助工厂、协作工厂等等,确保新厂建设和生产的一切需要。这也同样要以合同固定之。武钢一米七工程这方面问题不少,例如活性石灰窑需要石油气做燃料,但事先未安排好,得不到稳定的石油气供应,结果窑建好了,要试车了,却没有燃料,只好将西德专家暂送回国,等有了石油气再来。
4、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引进相适应的管理。
象一米七工程这样的技术和设备,代表了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否则,装备了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并不一定能生产出具有“先进价格”或“先进的竞争能力”的产品。除开人为的垄断价格和倾销价格的因素以外,同样的技术和设备能否生产出廉价产品,基本上决定于管理水平。现在,我们买了技术,买了设备,能否生产出廉价的赚钱的产品,还是个大问号。使一套设备转一转并不难,难的是连续不断地生产,并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无几的生产率。
本来,我们买进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人家来说是驾轻就熟。这已经造成了在竞争上不利于我的因素。我们如不注意研究,发扬我们的长处,怎么能争过人家呢?当然我们有我们的长处:一是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通过国家调节解决资本主义经营无法解决的矛盾。二是我们工资低,其他一切条件即使相同,凭这一点就会使我们的产品有极大的竞争能力。但是,如果管理上不改进,最终还是竞争不过人家的。
应该坚决地改革我们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先进的技术,不能让先进的技术倒退去适应我们的落后的管理。同样的东西在别人手里就赚钱,在我们手里却赚不到甚至赔钱,这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管理体制非改不可。一位西德专家对我说:“你们中国是大国,有资源,有人力,你们的技术人员并不差,你们什么都有。不象我们国家很小,资源也没有,劳动力不足。你们唯一缺乏的就是组织,没有把人好好地组织起来。”不能不说这个德国人以他务实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
怎么改革?
第一、关于体制的矛盾及调整方法问题。在资本主义企业里,资本家的意志是绝对的。我们的企业就不能那样。我们企业中有党的组织,有行政领导,有技术负责人员。资本家管理企业的那一套完全搬来是不行的,一点不搬也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成套工厂,要求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这就要求人们按照这一客观要求去进行组织和管理。那末,怎么办呢?先找一找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加强竞争能力。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一句话,就是要赚钱。资本家赚钱是为饱私囊;我们赚钱是为提高积累,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者性质不同,但都要赚钱。不赚钱,一切都是空话。我们就要立足于这一点,围绕这一点,改革我们的管理。具体意见是:
在企业当中,党的组织的作用应该是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为国家、为自身(全体企业成员)谋利益,维护工人在企业中当家做主的权利,调节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实现这个任务,不是靠惩戒,也不完全靠奖金,而是通过自己结合实际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行政领导与技术负责人员应是同一人,不应该是二人。如果一定要二人的话,担任行政领导的同志也必须是生产里手或技术行家,应有调动指挥生产的权威。
企业管理的其他细节,可以因袭人家那一套,也可以搞我们的一套。例如:在西德是按机组和单体设备定人负责,而我们则是划定车间,车间有一大套领导和指挥班子,有时就把设备割裂了;他们由一名工程师负责一种或几种能源介质,而我们则是每种介质由一个专业厂负责;他们在每个单体设备或机组上配备维修人员,而我们是将维修工作统交一个专门车间负责;等等。究竟怎样搞才好,应看效果如何而定。凡能保证设备连续正常运转,维持正常生产,从而达到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这一目的者,就是好办法。否则,应不断改革、试验,摸索出最佳方法。
第二、从上到下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有一个岗位就要有一份责任。企业内部、厂厂间、科室间、班组间、车间之间等都要明确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制可以搞成企业的法规。企业生产搞得不好,要根据详细拟定的法规(责任条文)追究责任。现在我们人多,没有地方去,因而一个岗位应该有一个人的,实际安排了两个人或三个人。我们应该宁可当班时一个人一丝不苟地负责四个小时或三个小时,也不要两个人或三个人互相靠。现在一米七工程各厂内普遍存在着互相推诿,违反操作规程,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等现象。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乃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必须给技术人员拍板和指挥的权力。尤其在设备安装、调试及投产过程中,非保证技术人员特别是与外国专家对口的技术人员的职权不可。外国技术人员是想了就说,说了就算,算了就干。而我们现在的体制是,把技术人员放在陪衬地位,技术人员不能拍板,凡事要书记、主任或队长点了头才算。而书记、主任等往往不大懂技术,因此也往往迟疑。这是一种人为的障碍,极大地影响效率和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给技术人员以拍板和指挥的权力,或选拔技术人员担任生产领导职务。
第四、把现代化的企业交给谁管,就得给谁(或其直接主管公司)“现代化”的权力。权力与责任是孪生兄弟。有责任无权力则无法负责;有权力无责任就更坏事。这个“现代化”的权力是什么呢?主要是产品销售权,外汇使用权,人事权,惩奖权和根据生产发展自行调整工资权,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企业自主权。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参照外国使用同类设备的厂家进行借鉴、摸索、实践、创新和完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给予并保证企业这样做的权力。应允许企业与外国类似厂家往来,以便掌握情况,吸取经验。所需费用,由企业自身承担。
5、现代化是买不来的,人才培养重于一切。
多买些厂子,多买些设备就能现代化的想法是幼稚的。买来的东西只是生产资料,必须同掌握、操纵以及改革它的人相结合才能成为生产力。现代化的设备必须有现代化的人去管理才是现代化的生产力。
第一、要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
何谓消化?第一步是能熟练地掌握,坏了能修,缺东西能配。第二步是能依样画葫芦地造出来。进而是想出新花样,搞得比它还先进。这就需要人。人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客观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战争年代,需要的是能谋善断的将军以及勇敢机智的士兵。现在要掌握先进技术,就需要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以及好学上进的工人,尤其需要精于业务的管理人员。有了这样的人,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就能出成果,出技术,造设备,成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前进。怎样培养?学木匠就得找鲁班。无非是三条途径:或就学外国,或引进先进技术而熟练掌握之,或自己研究独创。
不把重点放在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上,那我们买进的只是“蛋”而不是“鸡”,买进的只是消费品。
第二、无论如何要解决备品备件问题。
备品备件不足,影响生产,影响连续运转。这是因小失大,十分划不来。经常听到一个机组、一个厂,由于缺少某一备件而停车的事,甚至有时只因缺一个小垫圈、补偿器或管弯头之类的零件,就造成一个机组许多小时或几天的停车,损失之大,令人痛心。没有办法,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破坏了设备的完好。备品备件要立足自制。要通过种种办法鼓励自制,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指定厂子制造。实在不能自制的,一定要及时购买,不能舍不得花这几个外汇。
上述几点,都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干部制度的改革直接相关。当务之急是赶快把一米七工程抓一下,迅速达到额定生产能力,为国家赚钱,取得对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验,把它搞成生产的样板,管理的样板,赚钱的样板。如果一个工程从筹建到完全达到生产能力竟花上七、八年,十余年的时间,甚至更长些,那在只有20年的时间中,我们还能办多少事呢?如果长期不能盈利,多年收不回投资,不能为国家提供积累,这样的企业办它做什么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