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意大利农业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5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农业区见闻
郭世琮 郁泉锡
不久前,我们应邀访问了意大利福利省和腊万纳省。这两个省位于东北部波河流域,东临亚得里亚海,是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都较发达。
两种类型的合作社
福利省和腊万纳省建立起许多合作社,迄今已有很长的历史。许多自耕农、对分农(即租种地主土地,收获的42%归地主)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我们参观的几个合作社,规模、形式、生产各有不同,但就其性质来说,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合作社拥有集体所有的土地,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按计时工资制领取报酬;另一种是合作社没有集体所有的土地,所谓社员,只是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按计划交售给合作社的附属加工厂。
腊万纳省的“马志尼农业合作社”就属于第一种类型。据介绍,该社创建于1954年,有社员114人,土地5,400亩,拖拉机等农具多台。社员入社需交一定的会费,这些地是靠银行贷款和社员会费逐步买来的。合作社种植小麦、甜菜、饲草、果树、葡萄等作物,还有一个养牛场。合作社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研究生产计划,劳动组织,产品销售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合作社的产品全部出售给加工厂,社员只购买少量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补充。
福利省的“罗马涅酿酒合作社”则属于第二种类型。在参观中,我们接触到十几个人,但没有见到一个“社员”。我们奇怪地问“你们不是社员吗?”回答是“不,我们是雇员。”原来这里的农民全部是葡萄生产者,他们把个体生产的产品,通过合同和计划,卖给酒厂。由于酒厂是属合作社所有,因此,农民和酒厂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农民根据合同计划种植葡萄,交售时即从酒厂领取部分预支,至年底再最后结算。
所以说,这种“合作社”,是由集体和个体在合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上述两类合作社在一般情况下,社员的收入都比较高。但是由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商品化和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在收成好产量高的时候也会遇到销路不畅、影响收入的问题。去年葡萄丰收,酒厂产量增加,但强烈的国际竞争使大量的酒卖不出去。不得不将大批好酒改制成酒精,这就使成本大幅度提高,社员收入锐减。
名副其实的副业
“马志尼农业合作社”的养牛场,牛的存栏数为600头,只由一人饲养还兼管饲料配制,这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副业了。饲养员用机器配制饲料,然后装进纸袋存入仓库;他将玉米青饲料粉碎堆在露天广场发酵,上盖泥土,可供一年使用。
这个养牛场是靠国家低息优惠贷款建立起来的,可是购买600头幼牛得用不少钱,合作社只好向私人银行高息贷款。因此,劳动生产率虽较高,但养牛场建立两年来还未还清这笔债。我们发现那里的农民靠机械化的方便并不把饲养家禽家畜当回事。我们参观农民的田庄时,常常询问他们有无副业,好几个人都回答说“没有”。而当我们亲眼看到成群的鸡鸭猪兔时,他们却脱口而出地说:“捎带着喂的,几十只,上百只,自家食用,算不上副业”。
勤俭加机械化
应邀到几家农户作客,看到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他们住的房子大都是两层小楼,外观陈旧,里面修饰一新,陈设美观大方。家里还有现代化的生活用具。据介绍,这些家庭在意大利农村属于“中上”水平。他们走上富裕的奥妙在哪?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勤俭加机械化,就是发家致富之路。”他们认为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就不会有机械化,有了机器也是一堆废铁。一个农民老妈妈已80高龄,仍终日操劳不闲。她讲了从出嫁至今半个多世纪如何带领儿女辛勤劳动,从雇农熬到对分农,再转为自耕农的道路。她说,“苦了几十年才用上了机器啊!”
但是,这样艰苦创建的家业现在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不少农民说到他们的孩子由于受现代城市颓废生活的影响,嫌农村劳动不定时,太受约束,不愿务农,纷纷流向城市,造成了农业劳力严重短缺的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