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封建时代的外戚及其祸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01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封建时代的外戚及其祸害
  周修强
  一
外戚,一般是指封建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也包括帝王姐妹、女儿的夫族。自司马迁著《史记》立《外戚世家》以后,历代史书大都有《外戚传》,这说明外戚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秦以前外戚起的作用不大,记载也少。外戚在政治舞台上发挥较大的作用,大约始于汉朝。汉时特别尊崇外戚,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刑白马而盟,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但刘邦一死,吕后临朝称制,不仅大封诸吕为侯,而且先后封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吕后临死时把军政大权集中在吕产、吕禄手里。吕后死,产、禄兄弟阴谋政变。鉴于这一历史教训,陈平、周勃诛诸吕之后,选立了母族势单力薄的文帝。然而这一历史教训很快就被丢到脑后去了。在这以后,哪一家的姐妹、女儿被立为皇后、贵妃,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妃的父、兄、弟、侄旦夕之间飞黄腾达,高官厚禄。《隋书·外戚传序》云:“历观前代外戚之家,乘母后之权以取高位厚秩者多矣”。
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歌女,被汉武帝看中立为皇后,其弟卫青封将军。卫青三个儿子,还在摇篮里就都封为列侯。汉宣帝母早死,即位后,找到流落民间的外祖母王媪,舅王无故、王武。一见面就封王媪为博平君,封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北魏宣武帝即位,追念舅家,征召舅舅高肇、高澄兄弟。高氏兄弟平步青云,立封郡公。引见皇帝时,高肇兄弟惶恐不已,举止失礼,但数日之间,富贵显赫。唐朝的杨国忠,既无学术,又乏德行,游手好闲,为宗党所鄙视。后来他的堂妹杨太真成为唐玄宗的宠妃,杨国忠也随之身价百倍,升官晋爵,官至右相,掌全国官吏任免及财政大权,兼四十多个职务。隋朝,冀州列史柳机的儿子柳述娶兰陵公主为妻,为隋高祖宠爱,只一年多就叫他管理全国军队。

外戚因宫掖之亲,倍受信任而预闻国政,掌握大权。尤其是皇帝年幼、无能,太后、皇后当政之时,外戚总军国之大权,威权震主,势倾朝廷,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西汉惠帝、吕后之时吕氏擅权,已如上述。西汉后期元、成、哀、平及孺子婴五个皇帝在位时,元帝皇后王政君家当权。皇后的父、兄、弟、侄,或为大司马大将军,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或为大司马骠骑将军,相继辅政专权。成帝河平二年,王氏兄弟五人同日封侯,史称“一日五侯”。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用事。有人向成帝推荐刘歆有异才。成帝召见谈话后,十分欣赏刘歆才能,准备封他为中常侍,命取衣冠。成帝左右侍从立即劝止,说不知道大将军同意不同意。成帝说,这是小事,不用告诉王凤,左右不听。成帝问王凤,王凤不同意,只得作罢。成帝无子,弟定陶王来朝,留居长安。成帝病重,定陶王侍候。王凤怕定陶王继承帝位,硬要定陶王离开长安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成帝也不得不听从,兄弟相对涕泣而别。皇帝都得听他摆布,百官公卿对王凤当然只能侧目而视了。王凤死,王音、王商、王根相继辅政,王根又推荐王莽自代。哀帝时,杜邺上书指出:“诸外家昆弟无贤不肖,并侍幄帷,布在列位,或典兵卫,或将军屯,宠意并于一家,积贵之势,世所希见所希闻也。”(《汉书·杜邺传》)杜邺要求改变外戚专权的局面,但根本无人答理。哀帝死,太皇太后以王莽为大司马,立平帝。平帝只有九岁,又有病,太皇太后临朝,权力全归王莽。王莽专威福,“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汉书·王莽传》)王莽还指使群臣上表立莽女为皇后,尊莽为宰衡,莽母及两子皆封列侯。平帝死,无子,王莽立了一个二岁的小孩当皇帝,自称安汉公。不久篡权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新朝。
光武中兴,建立了东汉。东汉一共十四个皇帝,除了最初两个和最后一个外,没有一个活满四十岁的,最长寿的桓帝也不过三十六岁,所以继承皇位的都是幼主。母后临朝,幼主死后没有儿子,母后贪权,故意援立孩稚,权归女主。东汉以外藩入继为帝者五人:安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母后临朝者六人:和帝时窦太后,殇帝、安帝时邓太后,少帝时阎太后,冲帝、质帝、桓帝时梁太后,灵帝时窦太后,皇子辩时何太后。相应的外戚窦宪、邓骘、阎显、梁冀、窦武、何进专权,皇帝形同傀儡。
梁冀以太后兄,在冲、质、桓三帝时辅政。“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梁冀传》)冲帝死,质帝立,年少而聪颖,知冀骄横专恣,对群臣称冀为跋扈将军,因而被梁冀毒死。东汉外戚长期专权带来的祸害,是东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魏文帝曹丕鉴于两汉女主干政,外戚擅权,尤其是王莽篡位的历史教训,于黄初三年九月下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但是,时隔不久,代魏而兴的西晋就出现了外戚专权。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晚年以天下无事,沉湎酒色,尊宠后党。杨骏以后父任车骑将军,封临晋侯,请谒公行。杨骏及其弟珧、济势倾天下,时人号之曰“三杨”。武帝病危,杨骏乘机弄权,“尽斥群公,亲侍左右,因辄改易公卿,树其心腹”。(《晋书·杨骏传》)武帝病势一度好转,发觉这种情况,立即召中书起草诏书,以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杨骏怕失去权势,扣压了诏书。过一天,武帝病笃,皇后奏帝以杨骏辅政,武帝只能点头了。惠帝即位,杨骏进位太傅、大都督,总管百官,树亲党,掌禁兵。皇室怨望,天下愤然。
外戚权力来源于皇权,外戚得到皇帝信任才有权。但当新皇帝年幼或无能,皇权为母后所掌握,后族得到重用,就形成外戚专断朝政的局面。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后族决定。东汉和帝死,邓骘不立和帝长子,而立一个生下来才一百天的殇帝。梁冀鸩杀质帝,擅自主张立桓帝,皇帝往往成为外戚手中的傀儡。外戚专权与皇权本身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一旦母后死亡,或皇帝成年,外戚专权和皇权的矛盾就尖锐化了。因此,外戚专权必然导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出现政变或政治动荡。

外戚当政,既非因功勋劳绩,又非因德高才俊,只是因宫掖之亲的裙带关系。外戚在取得权位以后,一方面政治上力图加紧控制以固权位,另一方面经济上疯狂掠夺以遂私欲。外戚专权害民祸国,史不胜书,今举其荦荦大者。
贪功生事,挑起战祸。王莽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北攻匈奴而匈奴叛;南击句町,士卒死者十之六、七,民财十取其五;经营西域,袭杀老幼,西域与中原断绝来往六、七十年,破坏了民族关系,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战争灾难。杨国忠两次对南方少数民族用兵,第一次全军覆没;第二次不战而败,主将阵亡,士卒死者二十万,但均谎报“大捷”,人人怨恨,无敢言者。
排斥贤能,陷害忠良。窦宪专门养了一批刺客,杀害那些比较正直而不肯依附他的官员。梁冀专权时,李固上书主张“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后汉书·李固传》)后来,梁冀毒死质帝,李固伏尸痛哭,要求追查死因,梁冀深恨之。质帝死,百官主张立刘蒜为帝,梁冀却主张立年幼的刘志。公卿百官慑于梁冀权势,不敢再说话,惟独李固与杜乔坚持原议。梁冀无奈,先由太后出面罢免李固,再立刘志为桓帝。结果,李固、杜乔均被杀害。
卖官鬻爵,货赂公行。汉武帝时,韩安国坐事罢职闲居,他送了田蚡大批金银,田蚡替他活动,任命为北地都尉。五代梁太祖女婿赵岩任租庸使,管理国家财政。赵岩以亲贵自恃,货赂公行,天下之赂半入其门。梁冀专权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乘舆(指皇帝——引者)乃其次焉。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后汉书·梁冀传》)后来梁冀被杀,家产没收,折价合三十余万万钱,相当于全国半年的租税,此外还有无数的庄园田产。
依仗权势,强夺民财。窦宪兄弟指使家奴门客强抢民间财物,商店为之关门。窦宪恃宠仗势,以低价强买沁水公主园田。沁水公主忍气吞声。后来皇帝发现了,很恼火,把窦宪申斥了一顿,最后说:贵为皇家公主尚且被强夺,普通老百姓受掠夺就不在话下了。汉章帝的话说出了封建社会外戚欺压、劫掠百姓的真实情况。
奢纵糜烂,挥霍无度。外戚窃据高位,厚禄重赏,过着挥金如土、荒淫无耻的生活。汉武帝舅田蚡任丞相,“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奏珍物狗马玩好,不可胜数”。(《汉书·田蚡传》)“一日五侯”的王家兄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汉书·元后传》)
外戚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是地主阶级最高代表皇帝身上的寄生物。汉、唐以来有政治远见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外戚的危害也有所认识,不断予以抨击,有的还想进行改革。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外戚害民之弊与中国封建社会同始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外戚这个阶层是不再存在了,但是外戚赖以飞黄腾达的封建伦理观念——裙带风,并没有绝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依然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