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陕北农村急需发展大家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8
第2版()
专栏:采访札记

陕北农村急需发展大家畜
说到动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机械。可是对于陕北部分困难社队来说,主要还是大家畜。当你置身在高低不平的黄土沟壑,面对行走都感到艰难的山路和陡峭的山坡以及挂在山坡上的耕地,就会切身感到,在目前,拖拉机之类的机械在这类地区确实难有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困难队还用不起。拿延安地区来说吧,农业机械不少,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光生产队欠公社拖拉机站的资金就高达768.4万元。公社拖拉机站欠国家贷款622万元,每年利息就要付13万多元。农机具负债很大。此外,还有油呀、零配件呀等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不那么顺利。因此,贫困队的农民说:我们这里主要还是靠畜力,靠牛、靠驴等耕畜。
可是,近年来畜力缺乏在陕北困难地区已经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数量减少了,二是质量下降了。延安地区前几年大家畜是下降的趋势。子长县1955年有大家畜18,624头,多年下降后,去年底才达到17,549头;榆林地区1954年有大家畜310,300头,最近几年一直在28万头左右;神木县合作化时有4万多头,目前只有32,000多头。当然,这里面也有因机械增加而减少的因素,但绝大部分都反映了畜力不足。愈是穷困的社队愈显得突出。
当前,陕北困难社队生产力水平都很低,其中畜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延安市郭家沟大队1956年有大家畜60多头,人均产粮1,000斤。这些年大家畜下降到37头,牛从18头下降到11头,从役使80天增加到120天,工效降低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靠镢头。这个大队耕地从4,800多亩减种到3,300多亩,人均产粮只有500斤。这虽是个别的,但这种消极退耕的原因是由于动力不足。
这两年,陕北畜牧业有所发展。当我们谈到这方面的情况时,干部群众高兴地告诉我们:猪增了多少,羊增了多少。大牲畜虽然也增加了,但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是多年来一些极左政策造成的。过去,大家畜禁止私人饲养;集体的又必须集中喂养,越公越好;没有明确的责任制,赏罚不明,养好养坏一个样,这怎么能不导致牲口下降和退化呢?为了解决陕北当前普遍存在的畜力不足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首要的一条,就是落实政策。延安市划了部分饲料地,允许和鼓励社员饲养大家畜,今年私养大家畜达270多头,比去年底增加了三倍。这说明,这是发展大家畜的一条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集体家畜要实行责任制。 这方面群众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子长县平庄大队马林山生产队13户人家有13头毛驴,一户一头,队有私养,为队里干活计工分,队里给分草分粮,繁殖小驹二八分成,效果很好。牲口全部长膘,不影响集体干活。现在已有7头配了种,其中有5头是骡娃。类似的做法,在陕北已出现不少。接触到的干部都认为这些办法可行。延安市有些同志并认为在困难地区实行队有户养是解决牲口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大家畜也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资金问题,有些队非常困难,他们迫切希望在支援穷队款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发展畜力。过去贷款大部分用于买拖拉机,这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困难的深山沟里往往享受不到。他们说,能帮助我们解决些牛、驴就是最大支持。此外,还有品种问题,饲草问题,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本报记者 何加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