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关山月和岭南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4
第8版()
专栏:

关山月和岭南派
余所亚
关山月同志又开画展了,我现在没有能力为他的作品作评介,上面那个“又”字,说明我不只一次地看过他的画展:在桂林、重庆、香港……都躬逢其盛。当然他每次画展,都具有不同内容,具有时代的风貌和掌握了高度的技巧。最初看到他的画展是在香港大会堂。那时陈列的画品,脱不出花鸟翎毛,青山绿水,间亦有人物;但全面说来,总是充满了清新秀丽的感觉,排除使人拘谨或重压的气氛,含情能达,会景而生心。但最使我发生深邃印象的,是一张准备出海的渔民画:全家男女老幼都出动了,有的在张帆结网,有的捆绳支桅,热烈而紧张地劳动着。这画象火焰似的赞美劳动,讴歌生活。这幅渔民图写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抗日救亡时期,我的脑际急遽地闪出列宾大画师所绘的《纤夫》的雄伟杰作,引起我的遐思。从此关山月的名字开始印进我的脑海,至今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岭南派,是折衷派过渡的名词,当时这名词纵然不是讥讽的含义,至少也对高剑父等人的画作、画论,带着半承认,或半否认的意向。有些人认为高氏的画没有遵循古老的技法,不列为中国画的正宗,是半洋半中的混血儿,违背画院的传统;但在艺术的视野上,艺坛要求改革的呼声中,在群众的爱好拥护下,尤其在辛亥革命的政治文化动荡的急流中,谁也找不出排斥新国画的理由,阻挡岭南画的诞生。由于高氏兄弟,陈树人、赵少昂、黎葛民、潘达微等勇敢闯将的努力,冲破了“文人画”摹仿、陈陈相因的藩篱,终于形成新绘画的运动,岭南派就此站住了脚跟。
其实直至三十年代还有这些议论,“……近画家,有参用外洋法而号称折衷派……折衷派之作画也,重于取象,并描光影、殆亦光影,采油画之所长,以眇合乎古,标新立异,殆有志者所为耶?誉之曰:‘博通’,毁之者曰‘踳驳’,甘辛之嗜,人难强同、兹并其说悬而不断可也。”岭南派的初萌竟和西洋画之印象派同一命运,真是无独有偶了。
关山月不仅恪守岭南派成法,在政治上更是拥护反侵略,反剥削,表现了不妥协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在艺术上,不苟同风靡的庸俗作品,划清商品和艺术品的界限,更为可贵。
关山月的创作保卫了绘画的优秀传统,努力地工作了四十余年,现在仍孜孜不倦地在奋斗着。他是一位永远不知道满足的艺术家。
纵览他的作品,真是繁花似锦,使人想到只有不懈的耕耘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艰苦的劳动才能得到胜利。让我抄录一九四○年在桂林《救亡日报》上陈此生同志的一首诗向关山月致意。
关氏由来出画师,关仝之后有关思,
如今又有关山月,绘出河山美妙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