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迈开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关于四川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9
第2版()
专栏:

迈开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关于四川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调查
四川一些社队,以社队企业和国营农牧场为依托,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许多农业生产单位参加联合企业后,各业生产总产值一般比过去增长20%以上,人均总收入一般增长20—30%。
早在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就提出了在农村一些地方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设想,并进行了试点。人们从试点中看到,现行农业体制的一个最大弊病,在于农业生产单位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不能独立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的发展。扩大自主权,走企业自治道路,调动生产任务的直接承担者——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办联合企业的出发点。省委要求各地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目前,全省已有三十多个县(市、区)兴办或正在筹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参加的生产队达四千多个,农牧场近一百个。
切实的改革
近两年来,在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中围绕扩大企业自主权,着重进行了六项改革:
——打破了农业、工业、商业原有界限,农工商成为一体。这一改,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农副产品加工和接受来料加工;可以在省内外建立自销产品商业机构、门市部和从批发到零售的一系列商业网点;计划内产品可以按计划实行产需见面;计划外产品(包括超计划产品和三类农副产品)可以自行议购议销和组织外贸出口或请外贸部门代理出口;可以同国外客商直接洽谈贸易,签订进出口合同,还可以从出口产品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外汇分成。
——打破了过去那种生产队必然向以大队和公社为核算单位过渡的传统观念,创造了靠扩大经济联合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经验。这种联合是单纯的经济联合,它使农业企业成为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经济组织。在组织内,共同的经济利益把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类企业联系起来,其组成形式多种多样:(一)单项产品联合加工、销售,用合同价返还利润;(二)集资入股,按股分红;(三)单项产品的生产联合,产品分成;(四)组织专业公司,实行利益均沾;(五)代销形式的联合,收取适当代销管理费。
——改统收统支为财务包干。联合企业对上对下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盈利多则多得,少则少得,亏损(政策性亏损除外)由联合企业或基层单位自负,属政策性亏损也不得超过亏损包干指标。这一改革使农业企业获得了利润留用权、分配权、使用权、独立核算权。
——改行政办法领导生产为用经济办法领导生产。农工商联合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上下之间只是经济互利关系,参与单位在经济上和经营活动上都是独立的,联合企业无权向所属企业下达指令性的计划,只是用履行经济合同来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实现和国家计划的完成。
——改依赖国家投资为主要靠集股投资。联合企业把入股资金、企业折旧资金、盈利积累等作为“生产发展基金”,由联合企业统一掌握使用,主要用于联合企业发展生产,余下的资金对所属企业实行有偿投资,收取适当利息,定期偿还。
——摒弃了企业管理由行政部门包办的传统作法。联合企业内入股者是股东,股东代表大会是联合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企业管委会(或董事会),由股东民主选举产生,统一负责企业的政治、劳资、生活及产供销等方面的工作,定期向股东代表大会汇报工作。股东代表大会及其管委会(或董事会)有决定企业经营方针,生产计划,利润分配,干部任免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等项权利。
可喜的收效
由于切实实行了上述改革,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生产迅速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可以有效地集中使用财力、物力、人力,产生新的生产力,兴办一个单位难以兴办的生产项目。农、工、商各业产值增长幅度一般比没办联合企业的高10%左右。重庆市26个国营农场同八百多个生产队联合成立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后,利用雄厚的物质条件,先后兴办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等五十多个工业项目,新设置三十多个自销产品门市部和售货亭,开展了筹建万亩夏橙基地和新建3,000亩柑桔园工作。全公司在去年各业显著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农工商各业又获大幅度增产,盈利预计比去年增长70%以上。
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位单纯生产原料的地位。联合企业一般都实行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经营。以牧为主的若尔盖县,过去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由商业等部门统购包销,价格低,得利少。全县统筹组建牧工商联合企业后,搞起了一部分加工业,并广开渠道,实行产品自行销售。今年按计划调给重庆、川康毛纺厂等单位的羊毛直接向厂供货,调北京的牛、羊肉直接向市商业部门供货;计划外的皮、毛、肉等在省内外自行议购议销;有的计划外产品已同北京、河北、天津外贸口岸达成代出口协议,活牦牛已出口到了香港。由此,联合企业去年盈利一百多万元,预计今年盈利300万元左右。
三、改变了农业生产单位那种“官农”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生产单位有了生产自主权,可以按客观规律办事了。今年广汉县农村人民公社普遍建立农工商联合公司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公司分别同上同下签订粮、油生产、收购合同,县、社行政部门对公司的生产活动很少过问,公司也不再向生产队硬行下达粮、油种植计划;只要保证公司合同兑现,由生产队自行决定粮油生产布局。这个县是四川油菜高产地区之一,今年许多生产队因地制宜扩种2.6万亩油菜,夺得粮、油双丰收,其中油菜籽总产增长41%。
四、广开了新的生产门路,为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办起联合企业,一般可多安排10—20%的农村剩余劳力从事工、商业劳动。今年巴县二百多个主产柑桔的生产队同农场联合成立柑桔专业公司,兴建了一座年产1,000吨的柑桔罐头加工厂,就可为生产队多提供10万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1元6角)的劳务收入。
五、减少了人力、财力、物力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办联合企业后,一些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一般下降5%左右。南充县石圭公社是四川柑桔主产区。往年,生产队向有关收购部门交售,烂果率和级外果率有时分别达5%到20%左右,价格收入很低。每年还有六十多万斤级外果和十多万斤落地果、重伤果等白白浪费。去年全社实行果工商综合经营,社队利用传统先进窑藏技术保存鲜果,烂果显著减少,平均每斤柑桔价格收入比过去增长50%。公司还办了果品加工厂,把级外果等加工成芳香油、果汁、桔饼等,平均每吨收入400元左右。
六、筹集了大批生产资金。一些联合企业每年筹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一般比过去多一倍到几倍。西充县多扶区五个公社的四百多个生产队联合成立桑蚕丝绸联合企业后,近两年采取集体和个人投资入股办法(每股一百元至几百元不等),共集资七十多万元,这笔资金相当于过去每年国家对这个区蚕业无偿投资的两倍左右。
七、民主管理加强。联合企业由入股群众组成管委会直接参加管理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改变了过去社员对社队企业无权过问的状况。今年初,广汉县向阳公社农工商联合公司所属的展销门市部的盈利一度下降,主要原因是门市部经理缺乏管理经验,不会做生意。公司管委会根据群众意见,及时解除了展销门市部经理的职务,另行聘请了一位有经商经验的人担任经理,结果展销门市部产品销路大开,盈利比以前成倍增长。
八、国家、集体、个人都增收。1978年前重庆市郊的26个国营农场连年亏损,靠国家补贴。去年联合生产队成立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后,当年参加联合的50个生产队增收4.5万元,农场职工人均增加奖金74元,为国家增收节支二百多万元。
四川农村一些地方以办农工商联合企业为“突破口”,改革农业体制,扩大农业企业自主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发展不平衡,有的改革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完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也相当大,“红灯”多,“绿灯”少。四川省有关领导部门正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支持各地办好农工商联合企业,继续改革农业体制,扩大农业企业自主权。 本报记者 毛朝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