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断罟”与“藏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12
第3版()
专栏:说古论今

“断罟”与“藏罟”
安成信
《国语》里有个故事,叫做里革断罟匡君: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里革,当时的国君是宣公。一年夏天,宣公在泗水河撒网捕鱼,里革知道了,跑来毫不客气地“断其罟而弃之”,里革一面“断罟”,一面陈述“古之训”,说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如鸟兽虫鱼之类,其怀孕产卵,蕃衍生长,都在一定的季节;人们捕鱼猎兽,也不能乱来。眼下正是鱼类怀孕的季节,不教它们繁殖,反而滥行网捕,真是贪得无厌!
宣公以国君的身分捕鱼,却被自己的一名下属弄断渔网,又严词批评一顿,这岂不是太伤面子了吗?但是,宣公并未因此恼羞成怒,而是表示立即“藏罟”,将渔网收藏起来,还把里革表扬了一番。
应该说,二千多年前,一个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的国度里,一个属臣能犯颜直谏国君,而国君则能虚怀若谷,诚恳接受批评,二者的精神都十分难能可贵。
读了这个故事,不禁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同志,他们缺乏里革那种“断罟”的勇气,对于别人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某些错误,不敢批评,“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行而踟蹰”,不得已时就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或是背后发发牢骚,当面则依然点头称是;更有甚者,是明知领导者的某个意见或行为是错误的,非但不批评,不制止,反而跟着说,照着传,帮着干,以至小错演成大错,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少数担负领导职务的同志,则缺乏鲁宣公那种“藏罟”的精神,喜欢把个人的情面和权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讳疾忌医,老虎屁股摸不得。听到虚伪的恭维和奉承,往往眉飞色舞,飘飘然起来;对于别人的批评,特别是下级干部和群众的批评,态度好一点的,不理不睬,当作耳旁风;态度差一点的,当面发一通脾气,把批评者顶回去;态度恶劣的,就要利用职权明明暗暗地进行打击报复了。这种人在对待批评的问题上,实在还赶不上那个鲁宣公。
为了在党内外把民主发扬得充分一些,把欢迎批评的空气搞得浓一些,我们的一些同志难道不应当从“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里汲取一点有益的东西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