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向科学管理进军——记常州拖拉机厂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才刘京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1
第3版()
专栏:

向科学管理进军
——记常州拖拉机厂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才刘京亭
常州拖拉机厂机二车间,场地宽敞整洁,生产有条不紊。这里的机器设备和加工零部件排列整齐,工位器具各就各位,中间通道标志明白,畅通无阻,机床旁竖立着架子,上面贴着作业指导书和当日质量控制图;工人们在紧张而有秩序地操作,车间四壁和办公室墙上,张贴着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进度、职工考勤等图表。
厂里的干部、工人介绍说:车间支部书记刘京亭领导车间三年多,搞了三年多的管理改革,车间面貌一年一个样。今年4月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嘉奖。
刘京亭今年28岁,1976年11月挑起主持车间工作的担子。起初,车间里加工切削后的废物堆积如山,工具设备到处乱扔,生产时松时紧,产品质量不高,生产秩序和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他深感要改变这种状况,非加强管理不可。他同车间干部一起,找班组长、技术员和老工人讨论,针对劳动纪律松弛这个关键问题,拟定了《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和《工票考勤制度》,其中规定不完成当天的工时定额不给开工票,对人为的不完成定额而又坚持不补的,按工时折算扣工资。
这些制度一公布,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说:“刘京亭想出风头,踩着工人的肩膀往上爬!”“又来搞管、卡、压了,看他有好下场!”厂里一些中层干部也表示反对,理由是“国家政策没有这一条”。有些好心人则劝他:“‘四人帮’刚垮台,今后的政策吃不准,还是稳一点慢一点好。”小刘毫不动摇。在厂领导和车间一批骨干的支持下,硬是在车间执行了。
事实最能教育人。从1977年1月份起,机二车间消灭了完不成定额的现象,1月份就净超工时一千多小时。半年后,厂党委决定在全厂推广这两项管理制度,市内和外地的不少工厂也派人前来参观取经。
1977、1978两年,刘京亭又领导车间职工整顿了文明生产、设备维修、工艺管理等10项基础工作,制订了以岗位责任制和质量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12项生产管理制度,使零件加工质量从一等品上升为优等品。
然而,这些规章制度基本上是50年代的管理办法,怎样继续前进,使管理工作适应80年代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呢?刘京亭思索着。
1979年3月下旬,厂领导让刘京亭在机二车间作全面质量管理试点,要求6月底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来。小刘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和几个技术员住到厂里,白天黑夜不停地学习和钻研,并在一台磨床上试用了数理统计的质量控制方法。经过一个月的试验,加工2,512根花键轴,除调整机床时报废4根外,达到了加工零件无废品的良好成绩。全车间93%的职工学会使用控制图,75%的职工掌握了CP值(工程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小刘本人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行家,不但能讲课,还和同伴们一道编写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问答37例等教材。
到6月底,试点工作的一整套经验拿出来了。车间的主要工序、主要设备都编制了作业指导书,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由事后检查转移到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上来。这一年,机二车间的轴类零件加工质量,在全国同行业检查中获得第一名。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小刘继续努力学习。他从一本书上看到日本有些资本家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标准化,实行标准化管理,从中得到启发。他翻阅了国内外许多资料,和车间的干部、技术员一起,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拟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从1980年元旦开始在车间实行标准化管理。
为了实行标准化管理,车间改革了管理体制,建立了车间主任责任制,把党支部工作和生产行政工作分开,明确规定车间主任全面负责车间的生产行政工作,组织和指挥车间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车间副主任是车间主任的助手,在主任的领导下,分担一部分车间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和经济奖惩制度,规定每星期一班后召开全体职工会议,由车间主任、副主任向职工汇报上周的生产、技术、经济工作情况,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经济奖惩制度中规定,对工人、管理人员和干部都进行考核和奖惩。
实行这一套管理制度后,车间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井井有条,人人分工明确,事事有人负责,工人们赏罚分明,心情舒畅,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
看到车间的巨大变化,工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刘京亭。但是小刘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的愿望是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搞好科学管理,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 解聘如 蒋德钊 郑焕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