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回忆井岗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01
第4版()
专栏:

  回忆井岗山
韩伟
一九二七年秋,武汉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最后叛变了大革命,各地共产党人领导了武装起义。那时我正在国民党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一个团里工作。团长卢德明同志是我党党员。党命令他率部起义,赶赴南昌参加总暴动。起义得到全团一致的响应,就脱离驻地直向南昌开拔。不料走到半道,忽得南昌起义失利的消息,部队遂折往赣西北、湘东,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秋收起义。路经各处,备受革命工农欢迎,大批乡农会委员、工会委员、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涌入了部队。至秋收暴动前夕,我们这个团便扩大到三个团。成为湘省秋收暴动的主力。
秋收暴动又失利,主力第一团遭受严重伤亡,我团三营九连原百多人,金坪一次战斗伤亡一半。这一支年青的中国红军(当时名称是中国工农革命军),受到了严重挫折。但它并没有象敌人所想的那样完全垮台。在革命万分困难,不少人都灰心失望下,剩余的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仍然集合起来,向井岗山进发,开始了新的革命。
到井岗山的途中,毛泽东同志单人赶到部队来,他脖子里围一条白毛巾,头上留着比现在稍短的头发,身上穿一套旧西装,远看去,俨然象个教员。我在的这个团队,也穿的乱七八槽:有军装,有便衣。后来听人说,彭德怀同志的起义的部队服装更出奇:身穿便衣,头上缠一块很大青布。
井岗山这座山,东西跨湘赣两省边界,南屏广东,周围三百余里,山地高低不平,山河宽窄不一,山峰层层叠叠,且多悬崖削壁,高山数十里全是密林,遮蔽天日,必经之道才有小径穿插于树林壑壁间。山势险要异常,便于作战防守。山内虽然缺少人烟,缺棉缺盐,贫瘠荒凉,但四周二十多县却尽是产棉丰饶人烟稠密的平原。况且山内又盛产南瓜,瓜重常在百斤左右,如果部队被围粮绝,填肚皮的南瓜尽可不必恐慌。一九二八年红军几次被围,大家就是天天吃瓜,顿顿吃瓜,以瓜度日。
井岗山是个好地方,但红军刚到不久,国民党湘军第八军便跟踪追进山来。敌人一个军,我们一个团(实际只有七个连)。毛主席想了办法,提出:“集中打仗,分散作群众工作”的口号,一面自己留下两个连扼守黄洋界岭,同敌人主力苦战三昼夜,给敌重大杀伤,敌始终未能超过该岭,拒该敌于井岗山夹谷;一面又派二个连迂回至敌人背后,截断其运输供给。敌腹背受敌,于是被迫退去,红军保存了自己,驱逐了敌人。这便是有名的井岗山第一次反围剿。
一次反围剿胜利,井岗山苏区暂时站稳了脚根。一九二八年四月,朱总司令又带三个主力团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两部红军会师了,共编成六个团,人数扩大至一万多,军威大振。夏季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会剿井岗山,我军集中兵力歼其两个团,残敌狼狈逃去。二次反围剿又获完全胜利。
二次反围剿前后,井岗山红军在毛泽东朱德两同志亲手掌握下,积极建军。那时虽然物质条件很坏,建军经验缺乏,红军虽不能象今天这样有成熟的健全的一整套组织纪律制度,但在很多方面都作了良好的开端,如官兵政治经济生活一律平等,大家一块生活,一块劳动。朱总司令和一切军事指挥员和大家一块从井岗山下向山上挑粮,却完全是事实。军民关系上,也做的很好,当时红军很少动员民工,如必要动员,则给一定工资。就在井岗山三次反围剿,一部主力东进赣闽途中,虽处境危急,对群众纪律,也都严格遵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