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高考临近,家长不要“逼”子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0
第4版()
专栏:札记

高考临近,家长不要“逼”子女
新华社编者按: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值得家长、教师注意。不能只作升学一种准备,还是要提倡“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要教育青年,考不上大学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种“逼”他们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最近,记者在黑龙江省的一些中学走访,听到不少教师反映,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已经给子女下令:非考上大学不可!这一道令“压”得学生精神负担很重,尤其是一些自己估量考大学希望不太大的学生,更是忧心忡忡,担心一旦考不上,父母这一关怎么过?
由于一些家长给子女过重地施加了压力,因此,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前不久,有所重点中学的四名学生不辞而别,到“名山大川”去闯“人生道路”去了。这四名学生中有三名学习成绩比较差,家长不是帮助、引导子女打好基础,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的要求,还常常说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动手动脚”。他们被“逼”得没法,凑了些钱、粮出走了。现在已经找回。记者还了解到,有个别学生还由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多叫人心痛!
我们的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对他们从严要求,希望他们上大学,多学点知识,多掌握些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爱要爱得“得法”。要看到由于国家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大学招生数量很有限,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就业,参加生产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子女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考上大学全家高兴,考不上也不要背包袱。应该说这是真正的爱子女。如果以为子女考不上大学,做父母的“脸上无光”,以后到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没出息”,那就不对了。
家长不仅不能“逼”,还要“疏”,疏导子女心胸开阔些,思想敞亮些,既认识到上大学有前途,又认识到参加劳动生产,也同样可以有作为,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只要有志气,肯学习,到哪里都能发挥作用。
现在高考临近,各个方面都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家长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