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扎扎实实为农民办些好事——记中共河北省青县县委书记刘德润和县委一班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02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扎扎实实为农民办些好事
  ——记中共河北省青县县委书记刘德润和县委一班人
在河北省青县,和一些社员谈起这几年农村的变化,他们常说县委书记刘德润和县委一班人“这几年真给俺们办了几件好事。”大家口口声声称赞的,主要是坚持不收自留地,不改变粮食包干,大抓工副业不停,大力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这些社员都说“这几件事可使俺们得到了实惠。”
“鸟食碗”变成了“聚宝盆”
青县位于人们常说的林冲发配的沧州附近,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盐碱低洼,是出名的穷地方。解放后生产条件有些改变,仍然没有摆脱穷困。1975年,刘德润担任了县委书记。他当时还受着“左”的框框的束缚,曾认为穷困的原因是“小生产的自发性”,自留地是“资本主义尾巴”,因此,也不止一次地批判过“小生产”。
他有一天听到社员们议论收自留地的事。有个社员说:“要收自留地的书记,他家准不在农村。”这话触动了刘德润。他联想起自己家在农村,父亲是农民,前些年自留地归自己种,每年都添一些粮食。自从收了自留地,口粮不够吃,每年要买高价粮。自己家是这样,社员家家户户不也是这样吗?
一次,吴辛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俊卿来找他,说起自留地由社员个人经营的好处,并以自己为例,一亩四分七厘自留地,一年收三茬:蒜、烟叶、白菜,还间作玉米、土豆,培育一些树苗。多的时候一年可收入两千六百元,最少也收入一千多元。张俊卿说:“鸡狗地可变成高产田,社员有要求,宪法有规定,可千万别往回收。”
刘德润听了,进一步到基层去调查。这个县有三个公社曾经收了自留地,他首先到那里了解。人们普遍反映:“自留地是添补口粮的‘鸟食碗’,连这个也不给留,真不知为什么!”刘德润想了又想,认识到过去批错了,下决心给社员留下这个“鸟食碗”。
林彪、“四人帮”搞极左,掀起了一股收自留地的邪风。直到1978年春季,收自留地的风还不断向青县袭来。省委前主要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就查问青县县委书记变过来没有?刘德润哼着哈着,反正不收自留地。有人劝他:“可不能太傻心眼了,再坚持下去,你可是打头的。”王镇店公社有四五个大队的支部书记,特意找到公社书记,让给刘德润捎个信儿:“社员们听说你挨批评,过意不去;实在顶不住的话,就把自留地收了吧。”刘德润心想,这正说明不收自留地符合群众的心愿。他从此认识到,只有了解农民,才能给农民办事;只有给农民办事,才能代表农民。他说:“反正我不能不顾群众的利益,只想自己做官。”他和县委一班人,在抓好集体生产的同时,大胆支持社员种好自留地,要求和集体土地一样供应化肥、农药、优种等。全县的自留地仅占耕地面积十六分之一,粮食产量却占到社会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社员们高兴地说:“别小看这个‘鸟食碗’,种好了就变成‘聚宝盆’了。”
让农民坐上“有底轿”
青县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购销相抵纯吃国家统销粮二亿二千多万斤,仍有一部分农民不得温饱。刘德润对这种状况,常常感到内疚。他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农民较快地富裕起来呢?
1977年,他到陈庄子大队蹲点,发现这里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比别处高,不用催耕催种,各生产队浇地、施肥争先恐后比着干,产量连年稳步上升。问大队干部是什么原因,人们吱吱唔唔,只说“用的是土办法”。刘德润为解开这个谜,就到农民家里拉家常,人熟了,话就多了,原来他们实行的是:征购任务春天包死,秋后如有增减,各队平均分摊。社员叫这个办法是“摔死个子”。后来,在党的会议上,支部书记陈志宽说:“俺们犯着错误哩!十年来俺们瞒着上级,一直没敢说这个土办法。”
刘德润听了,回顾这些年来搞高指标、高征购,水涨船高,鞭打快驴,农民坐着无底轿,怎能不影响增产!他向县委作了汇报,打算在全县推广陈庄子大队的做法。这时,有的人却说这种做法是“卡农民”,违背粮食政策。在省的一次会议上,也有人说搞大包干是“没良心”,忘了国家。刘德润想,国家征购不减,社员收入增加,怎么就是“没良心”?折腾了这些年,一些农民还不得温饱,竟不去为农民想想,这又是没有什么心呢?他下了决心支持这种做法。
第二年年初,就把包购任务分到队,让农民知道国家的征购任务不是水涨船高,只要肯出力,多收了可以多分。这样,全县各生产队都坐上了“有底轿”,出现了你追我赶争超产的好局面。1978年以来,年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
碱土长出了“摇钱树”
青县一些比较富的队,工副业都搞得很好。因为多年来只能说农业的成绩,人们不敢提工副业的好处。刘德润发现这种情况后,又到耿官屯大队去调查。这个大队过去很穷,1974年建起一座大窑,随后象滚雪球似的,建起了橡胶厂、淀粉厂、缝纫厂等八个摊子。工副业收入由原来的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刘德润由点到面地分析,结论是青县要想富,就得大搞农、工、副,广开生财之道。
当时,“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正喊得起劲,有人说耿官屯是“挖社会主义的土,赚资本主义的钱”。县委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耿官屯参观,看个究竟。这里农业增产,工副业发展,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许多社员住上了新砖房。社员们说:“碱土长出了‘摇钱树’,这样搞社会主义就有奔头了!”一些人思想上活动了。刘德润多次向大家说,青县一没山,二没矿,寸铁不出,斤煤不产。只有有碱薄地。咱们若不多找生财之道,社员们怎样能富裕起来!从这以后,公路两侧,一座座大窑相继而起,目前已有了43座,年产三亿多块砖,远销几个省、市。有些生产队还组织劳力向城市运砖,到一些工地建房,形成了烧砖、运输、建筑“一条龙”。有些人说青县的一块砖赚三份钱——烧的钱、运的钱、建筑的钱。除这以外,还支持各社、队发展其他的各种经营,种紫穗槐,种向日葵,发展果树,建设蔬菜基地,还搞起了工艺抽纱、服装加工等由县、社、队联办的企业。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社队工副业和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80年社队企业的总产值已达7,412万元;多种经营的总产值已达4,352万元,社员的收入普遍增加。
“离心地”变成“联心田”
粮食包干到队以后出现好局面,使刘德润体会到,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得在放宽政策上拿主意。他曾多次想过,自留地种得这么好,因为产量直接联系着社员的利益;如果所有的土地都联着社员的心,不就更好了吗?他找到在青县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县长、县委副书记张秀彬谈心,共同议论,感到这些年“左”的错误使农民和土地分了心,穷就穷在这上面。社员若能包责任田,情况准会好。二人越说越觉得必须改革管理办法。刘德润三次到范官屯大队,找到四队队长东凤阁谈心。东凤阁是1953年带头办初级社的,多年来当队长,天天为催社员下地,又敲钟又喊人,社员总不掏真劲,连钟也给他扔到井里了。他向刘德润说:“你要我说心里话,我说出来你敢依着吗?要是再包给社员一点地,甭多了,包半亩,社员的口粮就解决了。”刘德润故意反问:“那是不是单干?”东凤阁说:“土地归集体,包了地增了产,社员凭劳动所得,怎么是单干?”县委书记的话问到农民心坎上,农民的话说到县委书记心思上。刘德润又到连年吃统销粮的古庄子大队,社员们说:“不是我们愿种离心田,是这些年有心操不上,有劲使不上;要把土地包到户,你看种好种不好?”在一些富队,多是主张联产计酬,专业承包。
1980年,青县根据群众要求,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由于联产联着心,“离心地”变成了“联心田”,去年虽然旱灾严重,却获得历史上第三个粮食高产年,油料总产量等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的三倍半。
刘德润同志和县委一班人,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农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1978到1980这三年和以前那二十一年(1957—1977)相比,农业总产值每人每年平均增加186%;人均分配现金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8%;社员储蓄每人每年平均增加522%。社员自己安排生活的次序,已经由吃、穿、用变成用、穿、吃了。社员们说:“这样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越走心气越盛。”
在访问结束的时候,我们听到刘德润同志说:“在县里工作,主要是搞好农业,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一心一意,扎扎实实,为农民谋利,这是光荣的责任。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今后要更好地了解农民,贴着他们的心办事。” 吕韩杨 王润庭 姚广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