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在探索中前进——河南农村生产责任制发展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02
第5版()
专栏:通讯

在探索中前进
——河南农村生产责任制发展纪事
麦收时节,我们到河南的南阳、洛阳和新乡农村,访问了二十多个社队。这里干部群众在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农村形势之好,不仅在于那如波涛滚滚的麦浪,如锦似绣横竖成行的棉田,而且还在于干部群众那生气勃勃、充满信心的神色。谈起实行责任制两年多来的经历和变化,许多令人惊奇的数字,动人的话语,八大好处,十大优越性,不必细说。以下这样两句话,特别使人深记难忘:
“共产党能打倒蒋介石的军队八百万,就是长期没能叫农民掏出真劲来种田,现在算摸到门了!”
“折腾了一二十年,可算‘迷瞪’过来了!”(迷瞪是河南土话,胡涂之意)
层层突破
南阳、洛阳地区的责任制形式,在河南有一定代表性。经过两年多来的层层突破,目前实行的主要是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形式,约占70%左右;其余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小段包工、定额管理等形式。有些形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种多样,相互交错,群众称为“四不象”。过去只按一个模式套,现在农民开始有了自主权,各种形式如百花满园。
南阳、洛阳等地一些同志给我们介绍责任制发展的经过时,都说到几个突破,省农委的同志概括为“八个突破”。主要是:由不联产变为联产;由联产到组变为联产到劳、到户;由经济作物联产到粮食作物联产;由秋粮联产到夏粮联产;由农业联产到林、牧、副、渔各业联产;由比例奖赔到全奖全赔;由一般社队到生产水平较高的社队;由一定一年到一定几年不变。
这“八个突破”,是几经曲折逐步发展的。南阳县李营大队几年前就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当时是偷偷干。三中全会后,当地党组织总结了群众的创造,才由少到多、由经济作物到各项作物,联产的范围逐步扩大,一些“秋联夏不联”的单位也在研究小麦如何联产。联产的项目越来越多。联产单位由贫困队到先进单位。现在这个发展还在继续着。总的趋势是越发展越合乎实际,群众越满意。发展特点是“下边促上边,群众促干部”。不是象过去那样,只由上边定框框,下指令。
党的三中全会使大地回春,长期被压抑的农民积极性,如幼苗破土而出,冲破极左的压抑,蓬勃发展起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里同其他地方类似,三中全会以后,当农民起来强烈要求改变大呼隆建立责任制的时候,怀疑、忧虑、指责、限制接踵而来,四面八方,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面放,农民望,中间一道顶门杠”,“干部捏把汗,群众偷偷干”。在河南,有不少干部过去为此受过批判,至今余悸未消。有个同志说,我过去搞责任制批了我半辈子,还干?有的尽管群众强烈要求,干部还不敢松手,不但要有“红头文件” ,还要顶头上司说话,说什么“照你的办,政策一变,你查你的方向路线,我查我的上当受骗,方向路线批判没完,上当受骗情有可原……”。中层干部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过去历次运动,总有一批干部挨整,有些明明是执行问题,也批判没完。
当时的阻力和干扰确是不小。我们一进洛阳,不少同志还谈起1979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读者来信这件事。当时洛阳地区正按中央两个文件精神建立责任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并加编者按语批评洛阳,一时造成极大混乱。经省委负责同志及时做工作才稳定了局面。有人说《人民日报》是“一瓢冷水泼洛阳,搞得干部无主张”。当时争论很激烈,从干部到群众,上上下下,议论纷纷。
现在看来,经过两年多的争论,不少问题已在实践中解决,认识逐渐趋于一致了,但群众在创造,事物在发展,新的问题大量涌现,经过层层突破,又面临着新的变化。
新的要求
我们走访时间短促,很难判断全面情况。但经过实地访问和看一些材料,我们觉得,在河南占主要形式的联产到劳责任制,有些正在发生新的分化。这种形式是在1979年春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因为它坚持“三不变、四统一、五定一奖”,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把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有效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农民说是“两股水往一处流”,这种形式在河南确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实行一年多来,对促进增产增收起了很大作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形式掩盖着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洛阳地区的伊川县,我们访问了水寨公社的乐志沟大队和白沙公社的孟村大队,两队一河之隔,情况大不相同。两队都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乐志沟领导班子较好,集体经济巩固,工副业发展,干部不多吃多占,群众情绪高涨。干部、社员当前最大的顾虑是,既怕变回到大呼隆,又怕变成大包干。他们说:现在有股风说分了好,对我们有压力。我们说,没这事,别管它什么风,你们认为这样好就这样干下去。看来,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领导有一定水平,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这种形式,确实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一种。
在河对岸的孟村大队,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我们走过去,几个老农正赶着两头瘦牛压麦场,一见我们,许多社员立即围过来,诉说他们的困难:粮食吃不饱,手中没钱花,集体没东西,干部有问题。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带着殷切期望和焦虑的眼光望着我们说:“听说人家别处都大包干了,什么时候才让我们包呵,要等饿死了才让包吗?”我们说,你们大家都愿包就包吧。另一个老农说:“干部不让呵!”回到县里,恰遇孟村的党支部书记来开会,我们问他生产、分配和干部情况,他说他和社员同样包一份地,另外还补贴6,000工分。还有许多干部,数量不等,都有补贴。据了解,这个队干部多吃多占问题不少。据说象这样的队,在白沙公社不是少数。为什么一河之隔的两个队,对同一形式的责任制,一个怕一个盼,一个希望多统,一个希望多包?正如那个老社员说的:“不是我们不想要集体,是没个好领导。象乐志沟,谁还要自己包?”
伏牛山区的西峡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90%以上的队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我们和蛇尾公社一些社队干部座谈。这个山区公社东西长九十里,全社只有4%散居户实行大包干,多数还是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直到去年中央75号文件下达还没放开。公社书记说:“中央有精神,群众有要求,按这里情况大包干最合适,可是,还要等通知,上级卡我,我就卡大队,一级卡一级,现在还没把这个权交生产队哩!”在座的伏岭大队党支部书记听我们说山区可以大包干,他才透露了真情。原来这个大队九个生产队,有六个早就偷偷搞了大包干,公社干部好象也知道,睁只眼闭只眼就算了。
以上是我们沿路访问无意中碰到的几个队的情况。它说明,在那些“干部有问题,集体没东西”的队,社员对干部多吃多占强烈不满,迫切要求摆脱这种局面,又别无门路,只希望自己包块地种种。有人说:“惹不起他们还躲不起?”南阳地委调查发现,过去是干部关心产量,社员关心工分,现在反过来,干部很关心工分。因为一些人长期吃“大锅饭”,没有统一分配的工分,他们的饭碗就难保。看来补贴工分过多,社员负担太重,是社员喜欢搞不记工分的大包干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队在南阳地区、在全省究竟占多少?我们没有考察,但这种大包干不断增加的趋势,却是很明显的。
包干到户在一些地方“吸引力很大”,除干部等原因外,与这种办法简便易行,群众看得分明,也有关系。有些有一定机械水利条件、并非很贫困的队,也在探索用几统一的大包干,通过合同形式,解决分散经营与集体提留、上交国家的问题。镇平县有的队就是这种办法,又包又统,增产显著。另外,有些生产发展快的队,由于有共同经营水利、机械、工副业等要求,又出现了新的联合,有的由大包干搞起了专业承包等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又冲破了“小而全”,开始向专业、协作方向发展。说明统一经营是要有经济内容,不是人为地硬去统。对这种变,群众不是怕而是盼,他们认为这不是政策改变,而是责任制完善。
高低之争
一些地方责任制的变化说明,生产关系、管理方式等还在不断调整中,固定看待某种形式是形而上学的。在责任制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委经常深入实际并教育干部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因地制宜,让群众自愿选择责任制形式。但在实际执行中,“就高不就低”的思想还在部分干部中存在。思想情况是复杂的。
我们下乡前,恰好省委召开的有关责任制的会议刚刚结束。陪同我们的同志谈到,对这次会议,下面最满意的一点是,省委明确指出:“有的同志评论这种形式是高级的,那种是低级的,这种形式会滑向什么等等,还是回避这些提法较为有利”。“不排除有高低之分,但高低都和一定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相联系,笼统提高级、低级,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要防止褒一种贬一种,以一种形式排斥另一种形式……只要适合当地生产和管理水平,能够增产,都应肯定和支持”。
这个说明十分重要。这样就可以帮助干部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形式,抵制所谓各种“风”,做到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撒手不管。有的总想扩大高级形式,压缩低级形式。西峡县重阳公社去年秋季提出全社一百多个生产队,一年内分三批转为专业承包形式。蛇尾公社有些社员迫切要求大包干,领导却要把联产到劳作为主要形式。有些地方至今习惯于给群众划框框,定比例,不区别情况,搞新的一刀切。看来,真正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让群众选择,又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引导群众前进,很不容易。
几个县的同志都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从思想上理论上弄清责任制和所有制的区别,把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同所有制分清。在河南,不少同志已从实践中体会到,这种联产责任制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并不损害社会主义方向,它能把群众的内在动力发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创造财富。过去把平均主义当社会主义,把集中劳动等同于集体经济,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曲解,也是理论上的无知和愚蠢。有的同志认识提高之后沉痛地说:“我们好象和农民对着干了几十年!”
随着责任制的发展完善,有大量的新问题出现。突出的是有些地方在解决温饱之后,面临着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他们说:“不光吃个肚圆,还要手里有钱”。新的联合、专业承包等已在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单位出现,商品的销售、流通等问题越来越多。许多旧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受到新的冲击,大量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有待解决,责任制在探索中又将出现新的突破。……
在三十年来探求农业发展的长途中,河南人民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也有过痛苦的教训。困难和挫折教育了他们,今天,在新的探索中,在寻求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形式中,他们的步子是迈得比较稳妥扎实的,发展也是比较快的。相信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报记者 伊心恬 李克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