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日本的学习与创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02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学习与创新
冬明
日本经济评论家竹内宏最近写了一本新书——《感性日本经济论》。作者认为日本能在较短时间内站到工业发达国家的前列,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学习和模仿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作者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日本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日本在古代学朝鲜,中世纪时学中国,近代先学荷兰,后学英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不断学习和引进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作者在论述学习外国时还特别强调,各国的经济都有其各自的“相貌”和“性格”,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在日本固有风、土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欧美先进技术实现的”。
竹内宏的这种论述,很有意义。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在历史上有着“贪婪地”学习国外文化的“历史传统”,“对变化着的外界形势,一直反映极为敏锐”。日本惯于把眼睛盯着世界,将自己同别国进行比较。国外有什么新东西,便迅速在国内传播;有什么新技术,就千方百计地将它们弄到手,很快地加以应用,然后把自己的产品放到世界的“贸易战”中去经受磨炼。
日本人深深懂得,要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就必须培养能够吸收和掌握这些东西的人才。日本的“教育热”是古已有之的。据说在飞鸟、奈良时代,为了吸取中国文明,用于遣隋使和遣唐使的费用极为浩大。直到今天,日本对教育的重视,也不在别国之下。高中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生的录取率接近40%。据1980年度的《教育白皮书》记载,在日本五千四百多万就业总人口中,高中毕业的占42.4%,大学毕业的占1 7.9%。
关于日本学习外国,注意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消化和改造,《感性日本经济论》的作者举了一些生动的事例。比如,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时,没有让缠足的习惯和宦官制度引进日本。尽管借用了汉字,但为了区别于汉字,又利用汉字的偏旁冠盖创造出便于书写的“假名”文字(日本人尊称汉字为“真名”)。日本模仿中国的古建筑,对中国人来说,虽然“似曾相识”,但又是“似是而非”。又如,明治时代初期,日本从法国和英国进口纺织机械,它将进口机械中的铁制部分,尽量用木制品代替。把适用于高工资、资本充足和劳力缺少的欧洲的机械,改造为适用于资本不足、劳力过剩和工资水平低的日本的机械。日本五十年代的纺织工业,六十年代的钢铁、化工、机械,七十年代的电子计算机、汽车等,都模仿欧美,但都有日本的特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对于自己固有的文化也视为珍宝,许多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甚至有名望的艺人,也被正式命名为活着的国宝。
日本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花费数百年走过的路,在亚洲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去年,在它的工业产品中,包括汽车、造船、数控工作母机、电子计算机等在内的15种产品的产量列为世界第一,在不断加强的“出口攻势”中,使欧美国家大吃苦头。无怪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正在饶有兴味地剖析日本这位经济上的“优等生”,探索它的奥秘何在。甚至有人把历史上为日本人称道的“和魂汉才”(以日本固有的精神,活用来自中国的学问),以及近代的“和魂洋才”,戏称为“洋魂和才”,主张向日本学习了。
国家不分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虽然日本受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学习外国的过程中也带进一些糟粕,然而日本民族毕竟勇于进取,善于博采众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优秀的外来文化清泉,引入自己的精神湖泊,以保持民族的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长处。
日本很缺乏自然资源,但是它富有文化水平较高、“广求知识于世界”的人力资源。他们提出的在八十年代逐步实现“技术立国”的目标,或许不会是一句空话。读了竹内宏的这本著作,人们对日本经济得以如此高速发展的原因,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