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一次清史座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1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一次清史座谈会
最近河北省史学会、承德师专和承德市文物局,在承德避暑山庄联合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清史座谈会。
座谈会集中讨论了清入关前的社会性质、清初的民族政策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诸问题。
清在入关之前,是进入奴隶制还是进入封建制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主张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在具体时间上的划分也不一致。在这次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在入关前,清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天命六年(1621)四月,努尔哈赤攻下辽阳,下令“各守旧业”,这是对早已存在于辽东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认,也是清向封建制过渡的开始;天命十年(1625)十月,努尔哈赤下令镇压反对后金汗国的汉人,并强迫汉人每13人编为一庄,给牛7头,地100垧,其中20垧的产品作为租赋交给后金汗国。努尔哈赤这样大规模地推行封建制,标志着清向封建制过渡已经完成。另一些同志则认为:清入关前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用短短几年的时间来说明这一过渡的完成,不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从社会实际中考察,都是比较困难的,因而还要认真研究。同时,还要看到,满族的社会发展,同他们的祖先一样,越是从边疆向内地推进一步,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对汉族人民的影响和作用要有充分的估计。
座谈会较为充分地探讨了清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一些同志认为,清初民族政策,虽然由于清统治阶级的局限,有不少失误,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与会同志指出,康、雍、乾三代,着重解决了蒙古、西藏、新疆的问题,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对噶尔丹的评价,同志们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维护作用,是可以肯定的;有的认为,各民族都是平等的,噶尔丹有权利起兵争夺天下,因而不能称作叛乱,全面否定。对上述问题,同志们还补充说,清初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认真研究;但是,这些政策的制订,是从当权的(包括中央的和地方的)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
与会同志还围绕清初经济政策、土地制度和海外贸易等问题,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作了分析。同志们指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于丝织手工业中萌生,但是从明中叶到清代受到封建统治的压制极为严重,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清初,在农业中资本主义显然有了发展,可是由于传统的封建势力的影响,在“经商不如务农,雇工不如坐地吃租”思想支配下,从工商业、手工业中积累起来的资本倒流到土地上,农业中的雇工往往倒退到封建租佃制,从而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性。有的同志指出,中国历史发展有它自己的许多特点,例如与欧洲城市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大于生产,服务性行业大于生产性行业,所以它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基地。这是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性要了解的。特别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这种个体经济,构成为自然经济的基础,始终没有被打破,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
(荣士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