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李季文集》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14
第5版()
专栏:

《李季文集》序
贺敬之
李季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现在,经过他的战友、爱人李小为同志以及出版社同志的努力,这部收集了他近四十年中主要诗歌作品和其它形式作品的《李季文集》出版了。
在编辑和出版这部文集过程中,亲人和战友的心情是难以平静的。它的每一个篇目,随时都在掀动着激荡的心潮。它的每一页手稿,都难免被泪水打湿。
当然,这部文集的出版,不是只为了寄托周围战友的哀思,也不是只为了给少数亲人以慰藉。它是为了更多的不相识的战友和同志,为了千百万个“王贵”、“李香香”、“杨高”、“老祁”以及他们新一代的战友而出版的。它不是某些狭小的个人感情的杯匙之水,只是为了供极少数人品啜。它是革命战士心中的洪流,是涌向人民心中的海洋的。
打开这部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用文句和诗行印在漫长征途上的闪光的足迹。它清晰地划出了一个质朴的农民的儿子,怎样成长为优秀的革命诗人和战士的前进道路。它是时代的记录,是岁月的航标。它使我们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创业时期的战斗历程,使我们的心合着诗句的节拍重又感到历史脉搏的跳动。从三边的风沙到昆仑山的冰雪,从陕北高原的红缨枪到柴达木盆地的钻井架……它唤起我们多少战斗的回忆!它的浓郁的泥土和石油的芳香,它的动人的牧歌和战歌的旋律……使我们怎能不一次次心驰神往!
这部文集在确切地告诉我们:尽管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达到同样成熟的水平,有的主要作品也还难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而重要地在于,它的作者确确实实是诗歌新园地上的一位开拓者。他的经久传诵的杰出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标志着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新阶段。这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整个革命文艺发展的这个新阶段,其中诗歌方面的主要代表者就是李季。全国解放以后,他陆续写出的《生活之歌》、《报信姑娘》、《菊花石》、《杨高传》、《向昆仑》等等长篇叙事诗、大量抒情诗以及其它形式的许多作品,充分说明了他是自1942年到他去世前,在这近四十年中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贡献的。他始终走在同时代诗人队伍的前列中。他在“五四”以后我国新诗发展中应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然而,这部文集的出版,却不单是为了回顾历史。这既不是只为满足亲人和战友对往事的追怀,更不是让今天的读者只听到历史的回声。不,这部书决不是只属于过去。更重要的是,它还属于现在和将来。对于向四化进军的亿万新长征战士来说,它仍然是照亮人心的灯火,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对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诗发展本身来说,尽管必须要有新的创造和突破而决不应拘泥于前人,但李季的生活和创作经验中那些具有根本意义的东西,仍然能给予现在和将来的作者们以重要启示,甚至使我们比过去更觉可贵地受到教益:
诗人和诗,要同人民结合,同时代结合。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路问题。李季,正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这条道路的。这是一切属于人民和社会主义队列的诗人们都应当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真正宽广的道路。
是诗人,同时也是战士。这就是意味着,要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斗争,为革命的和社会主义的时代而歌唱。这是衡量诗人成就大小和诗篇价值轻重的首要之点。李季战斗的一生和作品的艺术品格,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在病魔威胁之下,还是遭“四人帮”迫害之时,他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和人民诗人。
要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对于这一点,不能曲解成否定诗人的主观世界和摒弃艺术中的自我。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此把诗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自我表现,致使诗人脱离甚至排斥社会和人民。重要的问题在于是怎样的“我”。诗人不能指靠孤芳自赏或遗世独立而名高,相反更不会因抒人民之情和为人民代言而减才。对于一个真正属于人民和时代的诗人来说,他是通过属于人民的这个“我”,去表现“我”所属于的人民和时代的。小我和大我,主观和客观,应当是统一的。而先决条件是诗人和时代同呼吸,和人民共命运。李季的整个创作和生活实践表明:他是我国新诗历史上一位忠实地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的诗人,同时也是保持着“我”的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诗人。
要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主义固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但事实上它却是整个文艺创作发展的主要倾向。当然,革命浪漫主义的倾向也是重要的,这在诗歌中,特别是抒情诗中有显著的表现。但它是和革命现实主义相通的,在具体的某一诗人身上和某一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二者的结合。从1942年以来的新诗发展中更可以看出: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以及正确地掌握革命浪漫主义方法,是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变革的本质真实和人民的愿望与理想,因之也更为人民所接受的方法。打开这部文集,从可以称为土地革命的历史画卷的《王贵与李香香》,到描绘社会主义创业者英雄形象、闪烁着革命浪漫主义光彩的《向昆仑》,使我们有理由说:李季,是为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增加了重要财富的诗人。特别是他的叙事诗,是真正反映了劳动人民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诗篇,同时也为正确地体现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例证。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革命现实主义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坚实基础在于:深厚的人民生活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阳光,还有民族、民间以及外国的优秀艺术传统的丰富养料。
永远不停步,始终在探索。李季的成就,特别是他在新诗民族化、群众化方面的成就是人们公认的。但他从来不因此而停步不前。他不仅在吸收民歌和民间说唱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同时也吸收和运用其它形式而赋予自己的特点。在内容上,他孜孜于他原来熟悉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火热生活,而同时又毫不停顿地同他的主人公们一起前进,奔赴社会主义时代的崭新天地。在他近四十年的不断前进和不断尝试中,尽管他象一切探索者一样,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成功,但他方向明确,步伐坚定。作为一个党员诗人,他始终坚持在党所指定的岗位:走在人民中间,赶上时代步伐。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他精神百倍地支撑着重病之身,一面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日常工作昼夜操劳,一面又勤奋地赶写新作。他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热烈的感情欢呼新一代作家和诗人的涌现,尽一切努力支持和扶植他们成长。就在他去世前的几天之内,他主持完成了短篇小说评奖并计议着新诗的评奖。“好呵!新战士爬上新的制高点了。”这就是他发出的赞叹之声。“咱们这些老兵决不能满足于不减当年哪!”这就是他同老战友们倾谈的经常话题。
这就是李季。这就是在我这篇短文中不能尽述的这位真正的诗人和战士。
此刻,他的“不能满足于不减当年”的话音又响在我的耳边了。在我的眼前又出现:那天当我赶到他床前已成永诀的情景,那天我的泪水打湿他去世前夕刚写的《三边在哪里》那篇遗稿的情景……我的心情怎么能够平静?我怎么能不又一次痛惜地呼出:是呵,我们失去了他。我们失去的太多了!
但是,我却分明又看见了他。当我在阅读他的这部文集,好象又听到他在呼唤的时候;当我仿佛追寻他的足迹走来,又向他面前的道路望去的时候,我要说:不,我们没有失去。我们不会让他失去。他留给我们的诗篇和开拓者的宝贵经验,是具有长久活力的。是的,这才是李季。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作为真正的诗人和战士的李季!在今天的道路上,他仍然和我们并肩前进。在明天的征途上,我们仍然会同他相逢……
〔《李季文集》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