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井冈山上一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1
第2版()
专栏:通讯

  井冈山上一农家
距离江西宁冈县城17里地,有个圳上村。人们说,这几年村子旺气着呢,有一户老俩口,不但不吃“五保”,去年还花了4,000多元钱盖了一栋12间青砖青瓦的二层楼房。县里的一位同志说:“您信不信吧,老人还订着一份《光明日报》、三份杂志哩!每天一边放牧鸭群,一边阅读报纸杂志,学习蛮认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专程访问了这二位老人。
从宁冈县城出发,乘车东行十几分钟到了圳上村。正逢赶墟,一同来的同志说:“注意一下,看看何大妈在不在墟上?”果然在人丛中认出了何大妈。听说要访问她家,大妈同我们攀谈起来:“大妈,您今天鸭蛋卖了多少钱?”“不多,20元钱”,“家里养了多少鸭?”“80多只”,“一天下多少蛋?”“50多个”。同行的那位同志算着:“一角三一个鸭蛋,五十个是六元五角,加零头一天收入7元左右”。我说:“大妈,您鸭蛋收入不少呵!”大妈嘿嘿笑着。到了村里看见一栋崭新的瓦房,这就是大妈的新房。一位朴朴实实的老农站在门前迎接我们,“这就是何妹,何大伯。”大伯伸出双手,亲热地跟我握着。然后带我们观看了他的新房,新房与旧房之间是一块桔园,柑桔果实累累,旧房后面修竹茂盛。大伯、大妈还健步带我们登上一个高坡,坡上有一块不大的自留地,种着柑桔、梨树和红薯。
在桔园里坐下来,大妈张罗着要给我们煮鸡蛋,我们拉住不让煮。何大伯连忙在树上摘着桔子让我们尝,我们谈了起来。
“哇啥哩,我要哇三中全会政策好。”
“好在哪里?”
“老俵种地有了自主权。比如说前几年,我在自留地上种了5分柑桔,硬不让种。我对干部说,‘就象你送我一只鸡,我是炒吃、炖吃,由我作主,自留地分给我,还要管我种啥作物’?”
“这句话闯大祸了,大队开会点名批判我,柑桔收到队上去了,经济作物不能种了,果树不能种了,鸭不让放,鸡不让养了,干活冒得劲,生活真难熬。”
“这几年政策好了,我们家有60多棵桔树,现有22棵结桔子,少说也有2,000多斤,一年收入800多元,除自己吃、送人,也能卖六七百元钱;80多只鸭,光卖蛋就收入八九百元;喂了4头猪,2头大的2头小的,卖了
2头,收入400多元;一棵结果的梨树,去年大年收了600斤梨,今年小年冒收啥哩,平均每年能得几十元钱;承包了6亩田,十多岁外甥帮着做,今年冒讲科学,肥下多了,只打了4,000多斤谷子,除了征购,还剩3,800多斤;养了30多只鸡,10多只下蛋,鸡蛋留着自己吃;外甥农闲帮窑上做瓦,还能得百把二百元钱……”
“全年总收入在二千六七百元哩,加上外甥,人均收入也有900元左右吧?”“差不离”。
接着,何大伯又兴奋地告诉我们:“最近落实山林政策,听说还要分自留山、责任山啦!”“那您日子过得更火红罗?”
“是呀,好生活都是党的政策带来的,托党的福,托三中全会的福呵!”
最后我又问了句,“您认识字?听说您订了几份报纸杂志呢?”“我是雇工出身,只上了一年半学,认几个字,报纸对付着看。”何大妈见我们谈论报纸,立即上屋里提了一个竹篮出来,里面有《光明日报》、《中国柑桔》、《江西科技》等报纸和杂志。我指着这些报纸、杂志问:“大伯,您学习这些干什么?”
何大伯呵呵笑着:“政策咯样好,农活要越做越精,越弄越细,不学点科学哪行!”
本报记者 高新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