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南欧之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03
第5版()
专栏:

南欧之旅
二、翡冷翠——文艺复兴的摇篮
若水
从威尼斯坐火车到翡冷翠(佛罗伦萨)不过四个半钟头,我却象是从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时代来到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当然,威尼斯也有它的文艺复兴,产生了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不过我未能参观那里的美术作品,所以没有留下这方面的印象。
威尼斯是水城;翡冷翠是花城(“翡冷翠”的意思就是花)。文艺复兴的最初的花朵是在这里开放的。二三百年间,这里是巨匠辈出:但丁、彼特拉克、薄加丘、乔托、吉贝尔蒂、多纳太罗、马萨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盖郎琪罗、拉斐尔……这些大师不是在这里出生就是在这里受到培养。除了缺少伟大的哲学家以外,其他方面都是群星灿烂,不让古希腊的雅典专美于前。难怪人们称翡冷翠为“第二个雅典”了。
象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的中心一样,翡冷翠的中心是圣玛利亚大教堂。1296年这个教堂就开始设计修建,1436年才基本建成,而它的正面完工却迟至1887年。它是哥特式建筑,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砌成,外观极为华丽而又庄重,是世界第三大教堂。旁边有钟楼、洗礼堂。钟楼是画家乔托的设计。洗礼堂有两扇青铜门,上面有十幅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是雕刻家吉贝尔蒂用了27年时间完成的,被称为“天堂之门”。人类用了多大的精力、心血和财富去奉献给宗教啊!
著名的乌菲齐博物馆堪称世界上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这里有46个画廊,几万件美术品。好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过去只是在画册上见过,这回能亲眼一睹原作,确实是难得的机会。可惜时间短促,只能走马看花。
我不喜欢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前的那些神龛画:以红青为主调的衣服,衬托以金色或蓝色的背景,圣母的表情呆板、严冷,象一个幽灵;连婴儿时代的耶稣,也画成了一个枯槁的小老头。看了觉得压抑、不舒服、阴森森。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才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乔托突破了老的传统,他描绘的人物有生气了,圣母和圣婴的表情柔和起来;并且开始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增添了画面的生气;但圣母、圣婴、圣徒的灵光圈,还象帽子式地罩在头上。到了菲利波·利彼的代表作《圣母子》,圣母已经是一个沉静、端庄而又可亲的美妇人了;圣婴虽然还显得有几分大人气,却还不失为一个可爱的男孩;两人头上的灵光圈只是用又细又淡的线条画出的椭圆形圆圈,显得可有可无。米盖郎琪罗画的《圣家庭》,就干脆把灵光圈取消了,于是圣母圣子完全与常人无异。拉斐尔画的圣母最是温柔、秀丽、恬静,细长的弯眉,下垂的眼皮,显出迷人的母性美。向导轻声对我说:“拉斐尔拿他的情妇做模特儿画圣母。”啊,难道这不是亵渎神圣?
看着这些画,我想起了青年恩格斯的话:“历来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神是什么?德国哲学这样回答问题:神就是人。”我觉得,在德国哲学用理性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已经用艺术的形象预示这一点了。艺术家的眼光从云端转到了地上,从天国转向了人间,虽然他们还没有走到否定神的地步,但是他们把神加以人化了。这是文艺复兴精神的胜利,是人文主义的胜利。
不仅是画法变了,题材也多样化起来了。波提切利就大胆地采纳了一向为教会所排斥的异教题材——希腊神话。这里我看到了他的杰作《维纳斯的诞生》:刚刚从大海的碧波里诞生的维纳斯,临风玉立,脚下踩着一只大贝壳。风神在空际吹着春风,春之神在岸上等待着给她披上新装——美神来到人间了。这是文艺复兴的信息。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觉醒了!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从罗马废墟下出土的古代雕刻中,从逃亡到意大利的希腊学者携来的手抄本中,发现了美与光明。古典文化的复兴其实不过是借古老的语言唱出新的文化的赞歌。人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天地间最尊贵的是人,万物中最美的是人。尽管当时的人文主义还有严重的缺陷,但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是不能否定的,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革命。
翡冷翠有43个博物馆,65所宫殿,收藏着无数艺术珍品;我虽然只在乌菲齐博物馆作匆匆的一瞥,却也可想见其丰富了。这样一个文物圣地,也遭到几次厄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六十年代又遇到一场水灾。一般说这里的艺术品是保护得很好的,但也有些毁损。在米盖郎琪罗广场上竖立的著名大卫像的底座,就被涂画得乱七八糟,那都是游人留下的名字,类似中国的“到此一游”。所有竖立在广场上的大理石雕像——无论是英俊威武的大卫,还是大力士赫格利斯,脸上和身上都带着一块块黑色的斑痕,那是空气污染的结果。翡冷翠的十几万辆汽车排出的废气,就是破坏这些美丽雕刻的罪魁祸首。不仅在翡冷翠是如此,在罗马、巴黎这些文化名城也一样。到现在也没有想出什么救治的办法,只能把那些雕刻原作搬到展览馆里去,把仿制品放在广场上。但对于凯旋门上的雕刻就没有办法了。
然而我以为最可悲的是精神的污染,是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理想的丧失。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作为宗教禁欲主义的对立面,注重世俗生活的幸福,不把人的肉体当作罪恶之源加以鄙视而当作审美对象加以赞颂,这是恢复人的尊严,并不是抛弃内在的精神美。今天西方世界泛滥的色情文化却把“性”完全代替了“爱”。甚至在翡冷翠的书摊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色情杂志,其中的图片把人体最不美的部分加以突出。中世纪宗教是要灵魂不要肉体,而现代西方的腐朽文化却堕落为只有肉体没有灵魂。文艺复兴把神变成人,现在人却似乎变成动物了。娼妓——这就是现代的维纳斯。(附图片)
市政厅广场上的大卫像。脸部的污迹是汽车废气对大理石的腐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