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科学家谈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1
第3版()
专栏:

科学家谈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对我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鼓舞,在国际学术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记者在上海和北京访问了一些科学家,请他们谈谈对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看法。
我们在核酸研究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应睐是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协作组组长。他对记者说:国际上在人工合成脱氧核糖核酸方面起步比较早,六十、七十年代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突破。但合成核糖核酸困难要大得多,进展比较慢。美国科学家G·柯隆纳在六十年代完成了6核苷酸的小片段,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是后来他不搞了。1975年我在美国专门拜访了他,问他还在搞人工合成核糖核酸吗?他回答说,不搞了。他有位学生在日本继续搞。近几年,人工合成核糖核酸又热闹起来了,而首先合成具有接受丙氨酸和把它掺入到蛋白质中去的活力的核糖核酸的是我们。国外有人已经合成过另一种转移核糖核酸,它不含有稀有核苷酸,只测定了接受活性,没有掺入蛋白质合成的活性,只能算是天然核糖核酸的类似物。我们合成的产物中有4种普通核苷酸和7种稀有核苷酸,没有任何代替物。经测定,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的位置和天然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全相同,具有接受丙氨酸的活力,并能将携带的丙氨酸在兔网织红细胞裂解液中掺到蛋白质中去,而且产率和得率都比较高。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在核酸合成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重要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中前进了一步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汪猷,当年参加过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次又是合成核酸协作组副组长。他在谈到研究核酸的意义时说,蛋白质和核酸是姐妹。从今天我们的认识水平来说,自然界没有蛋白质就没有核酸,没有核酸也就没有蛋白质。两个课题并行地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关的自然规律,容易打开局面。这次六个单位协作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好比是一种运输工具,专门负责将丙氨酸输送到细胞的蛋白质生物合成现场的核糖体上,然后通过酶的作用,与其他氨基酸或肽链相结合,一起形成蛋白质。这次合成的核糖核酸由76个核苷酸组成,它的分子量比胰岛素约大4倍。这一成果的取得,说明我们在生命基础物质研究的长途中又前进了一步。然而,对于生物有机化学工作者来说,在有机化学合成方面还有不少事情要做,有待于世世代代的有机化学家去逐步完成。
这是一个出色的贡献
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施履吉向记者表示了如下的看法: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难度比较大,工作相当复杂。我国科学家把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照天然分子原样合成成功,这是一个出色的贡献。这说明虽然我国的实验装备差,但只要具有必要的条件,经过努力,同样是能获得出色的成果的。
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人工合成核酸学术报告会期间,军事医科院基础所所长、研究员周廷冲说:我认为,不能只局限于成果本身来谈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核酸研究队伍。他们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于攻关的精神,他们有从最基础的制备原料、工具酶和化学试剂的工作直到整分子合成的经验和技术,在稀有核苷酸的接头方法上有独到之处。这就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有关核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
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教授梁植权说:现在,世界上基因工程的技术进展很迅速,我们所也在从事这项研究。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特定的基因和载体连接在一起,送入受体(细菌或真核细胞)内,使之能制造这种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基因就是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链。既然有了合成核糖核酸的经验,合成脱氧核糖核酸就容易得多。因此,可以预计,这支队伍将会利用他们的经验来合成基因——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链,从而为获得特定的基因开辟更多更好的途径。
带动了核苷酸衍生物的研究
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庆说:人工合成核酸的成功,带动了核酸研究中所必需的核苷酸衍生物、试剂、工具酶和核酸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促进核苷酸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核酸需要原料——核苷酸。当时我国的核苷酸工业几乎是空白。参加研究的同志到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和工人一起制备核苷酸和试剂,从工业下脚料中提取了各种核苷酸,基本上满足了研究的需要。后来,又有更多的衍生物、工具酶和医用药物随着研制出来,如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单脂酶、激酶等。此外,细胞所还研制出了三磷酸腺苷(ATP)和胞二磷胆碱。前者是一种高能化合物,研究中既是必需的试剂,又是较好的临床药物;后者是治疗意识障碍的良药。有机化学所研制了氟尿嘧啶脱氧核苷,这是一种低毒性抗癌药,临床效果较好。随着核酸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展,将会研制出更多新的核苷酸衍生物。
功劳归于党的领导归于甘苦与共的同志们
人工合成核酸协作组成员、会战指挥组组长、研究员王德宝一再强调说: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胜利,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长期甘苦与共的同志们。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党组、上海分院党组和各有关单位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不然的话,我们也许连起码的工作条件都没有。各级党组织还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矛盾,使我们能在13年中一直坚持下来。我们的工作是从1968年开始的,花了六年多时间,到1974年国庆前才合成了8核苷酸的片段。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工作进展得快了。1978年6月成立大片段会战组,1979年底合成了3’端半分子(41核苷酸),1981年9月合成5’端半分子(35核苷酸),六中全会精神的传达,更鼓舞了大家的士气,1981年8月19日正式进入整分子总装,11月20日全分子合成并测得了活力,前后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参加人工合成核酸大片段会战的5个单位的17位同志,能互相尊重,积极配合,在学术上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但也不是无休止地争论,经过反复讨论还是得不出结论或统一意见时,就允许通过不同实验,让实验结果来解决争端。在会战中,有许多同志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和后勤工作,如科学院生物学部、化学学部,上海分院计划处以及各所管业务、器材和后勤供应的同志,他们的工作辛辛苦苦,默默无闻,是无名英雄。
本报记者 肖关根(附图片)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参加整分子合成和测活的全体同志。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参加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科技人员在一起讨论人工合成小片段核苷酸的模型结构。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摄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生化所所长、人工合成核酸协作组组长王应睐
(左一)和刘培楠
(左二)、梁植权
(左三)周廷冲
(右一),在学术报告会上。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