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水果之乡”又走上兴旺之路——福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6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水果之乡”又走上兴旺之路
——福建见闻
冬末春初,长城内外还是皑皑白雪,东海之滨的福建省,已是那样春意盎然,从柑桔园里和香蕉林中,不断传出采果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从沿海到山区的城镇,水果店和水果摊比比皆是,都摆满了新鲜的水果。
1981年是福建省的一个水果丰收年,全省9个地、市的龙眼、荔枝、柑桔、香蕉、菠萝、枇杷等六大名果全都增产,其中龙眼、柑桔和枇杷的年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去年全省水果总产量在320万担以上,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55年,还增加29%。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广大群众丰富的种果经验,这个省成了令人羡慕的“水果之乡”,一年四季水果不断。在品种繁多的水果中,龙眼的地位最高,产量居全国首位。
在十年动乱中,这个好端端的“水果之乡”,受到严重摧残,大批果树被毁掉,全省水果产量一落千丈,从历史最好水平的1955年248万担,降到1969年的149万担,许多水果店成了卖粉丝、虾片的干货店。
近两、三年来,“水果之乡”又跨进了黄金时代。水果产区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广大果农更加积极地种好果树、管好果园。闽南的龙海县九湖大队,是闻名的
“双凤荔枝”产地。前些年,年产量总在1.5万担上下徘徊。去年开春,队里决定荔枝全部包产到户,果农齐声叫好。当年全大队1,300多亩荔枝树的产量就达到3万担,比1979年增产66%。老社员许海土刚刚订过包产合同,就带着三个儿子进漳州城,拉运垃圾土和人粪尿,整整干了一个月,给每株荔枝树下足了三担土肥和两担水肥。收获时,90株荔枝共产鲜果1.25万斤,增加收入近2,000元。
福建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和农业科研人员,对如何进一步发展水果生产作了深入的探讨。福建农学院园艺系的同志经过调查之后,提出了发展水果生产的建议,主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本省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亚热带常绿果树,大种梨树,同时注意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建立无病良种壮苗的繁育制度,加强山地果园的基本建设。省农业厅组织省农科院、福建农学院和龙溪地区科委、农业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专门成立协作组,为解开适龄荔枝树“花而不实”之谜继续刻苦攻关。目前已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荔枝产量有所提高。
目前,福建省的水果生产仍处在恢复阶段,只要政策稳定,讲究科学,“水果之乡”必能对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林群英 王炜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