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在洪水淹过的地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9
第4版()
专栏:

在洪水淹过的地方
在重庆市,沿着去年洪水淹过的地方走去,看到许多新的建筑迅速地升起来了,一批批灾民搬进了新居。从国营市场到农贸市场,鸡、鱼、肉、蛋,各种蔬菜应有尽有。去年全市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比上一年增长了3.9%。这是在洪水曾淹了我们800多个工厂的情况下取得的。洪水淹了近8万亩耕地,但粮食总产量仍接近大丰收的1979年,比1980年增产了2亿斤,水稻、油料、生猪、水产和社员的平均分配水平,都是历史上最高的。
化龙桥人民对1945年8月的那次洪灾和去年的洪灾都记忆犹新。1945年,洪水“把人们从梦中”推到江中,人们在喊着“救命啊,救命”,可是谁去救呢?这次,我们访问了3家去年的受灾户。一户是一对瞎子夫妇,男的五十多岁,女的三十多岁,还有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平时靠吃“救济”度日。洪水推倒了他们的一间捆绑房。街道干部、积极分子临时把他们安置到一所学校,以后又给搭了一间篾棚,最近,政府拨了700多元钱为他们修了一套两间一厨的砖瓦房,比洪水前住的好多了。一户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名叫王廷贵,是个磨剪刀的。洪水淹了他的一间破草棚,这次国家补助他500多元,街道办事处专门找人给他修了一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党的关怀,温暖了这位孤苦老人的心。他送给街道办事处一面锦旗:“洪水无情党有情”。军属老大娘张德南,老两口都是退休老工人,发大水那天,上半天老大爷还在帮人抢运东西,到晚上自己的一间木墙老房也被水淹了。很快,四面八方都伸出了援助的手。老两口所在的单位、街道办事处发来了救济款;儿子所在的部队寄来了慰问信、慰问金;大女婿的工作单位运来了水泥、木材。现在,已盖起了两大间预制板结构、外加一间磨石地板厨房的宽敞明亮的住房,门前还留了一块小小的花园地。他们搬进新居后买了一台电视机,给这新房增添了光彩。
北碚区是去年受灾最严重的,曾使8,000户人家无家可归,农田淹了三次。可是,人民有建设新生活的坚强决心和力量。在一些受灾的农村,成排、成片的新房正在出现。东阳公社的魏家湾生产队共有23户人家,去年有21户被淹,现在是一片新。村头的第一幢新房,是一套包括三大间(六小间)合7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屋里粉刷得雪白。新房的男主人青年农民甘炳禄告诉我们,这是他花了2,000多元建的,还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虽说遭了灾,但政策兑了现,手上有了钱,谁不想住新房?光我们六弟兄,就盖了四套新房。他热情地带我们去参观,老大、老二的新房都是夹石墙,三大间。老三的是预制板屋顶,门窗都上了油漆,还修了楼梯,准备以后再加一层。五弟、六妹和他妈妈住在一起,也是三大间,由于缺瓦,还没有最后完工。老太太说:“国家有困难,我们没有多的要求,只希望多供应点瓦。”
在东阳公社表彰先进大会上,我们找到了黄家沟生产队的老队长谌永长。去年春天推行生产责任制,他是全区最积极的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第一年,就遭受洪水的考验,队里一半以上的田,三分之一的地都被淹了,并且连淹三次。淹一次,补种一次,到年底结算,全队人均口粮仍然达到了700多斤,还完成了1万多斤公余粮。但由于各家包的田、地有的在高处,有的在矮处,受灾也有轻有重,这就产生了苦乐不均。谌永长全家6口人,去年包了3亩田、5亩地,恰好都在高处,没有淹着,收了5,000多斤粮食,老伴又喂了11头生猪,卖了3头,再加上卖萝卜、小菜的收入,这就成了冒尖户。可有些社员包的田都在低处,颗粒无收,口粮有困难。为这事,老队长和住在本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邵本忠商量,两人带头每家拿出1,000多斤粮食交给队里统分。其他轻灾户,也纷纷拿出多打的粮食帮助困难户。谌永长指着自己新崭崭的羊皮大衣、海和绒帽子和手上的手表乐呵呵地说:“你看看我这一身穿戴,家里还有存款呢,要不是社会主义,哪来的这些,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本‘经’”。
沈世鸣 胡俊北 王尚义
(原载《重庆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上图:重庆市东阳公社张家坝生产队的社员正在向城里送菜。
题头照片:重庆北碚区东阳公社魏家湾生产队在一片废墟上建起社员新居。
罗昌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