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乡村住不烦城里人——乌鲁木齐居民谈农村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01
第3版()
专栏:新疆通讯

乡村住不烦城里人
——乌鲁木齐居民谈农村变化
“如今乡下光景好,土地能养人,空气也新鲜,实在住不烦人!”记者最近在乌鲁木齐市解放北路一些居民院采访,接触到许多从天山南北农村观光归来的各族居民,他们谈起今日农民的新生活,无不流露出羡慕之情。
居委会治保主任张兰英说:“过去乡下日子紧巴,人往城里跑;才过了两三年就起了大变化:不仅乡下人往城里跑的少了(做买卖的不算),连城里人见农民赶走了穷气、争来了福气,也动了心。去年以来,下乡观光的人可多啦!”
居民们向记者谈了如今自己的忧愁事。其一便是在乡下生活的老人对城市渐渐失去兴趣,有的请都请不来。东文化路居委会干部于秀坤,她有个83岁的妈妈,住在乌鲁木齐郊区农村。于秀坤说,我妈以前挺好说话,那时接她进城住一些日子,她高高兴兴地来了。现在可不,再接她到城里住,磨破嘴皮也不成。去年年底,于秀坤得知妈妈要进城,以为妈这下要在城里住下了,忙着收拾房子。可她妈到家后,连凳子还没暖热,就提出要走。秀坤火了,说:“我这里也没有臭蒺藜烂刺,妈您为啥不肯住下?”
妈说:“我一到乡下心就豁亮。再说,东西也不缺,哪点比城里差?”
秀坤说:“眼下是大冬天,我房子的火墙烧得热,总比乡下暖和!”
妈嘟囔说:“火墙多,烟囱就多。城里一天到晚灰沉沉的,太阳起得太晚。在乡下,太阳早早就起来了!”
对城市受污染这一条,秀坤自知说不过妈。她不再多讲,硬不让妈出门。老人家别扭坏了,只住一夜就走了。
秀坤心里不是个滋味。居委会主任潘秀芳走来说:“现在的老人,就是与农村有缘分!”她讲了三请公公马进祥的事。马进祥今年91岁了,儿子媳妇早就盘算把他接到城里住。头次去请,老人直摇头,说:“我不去!呆在城里吃烟灰,不如留在乡下闻花香!”第二次去请,专门弄了一辆车,并骗老人说:“进城不是让您住,主要是让您洗洗澡,看几台好戏。”老人信以为真,上车了。潘秀芳和另外几门亲戚,对老人招待得可好了,又买水果又割肉,还天天做老人喜欢吃的疙瘩汤。可是留人留不住心。儿子和媳妇见老人不仅没吃胖,还瘦了,赶紧把他送到乡下。第三次去请,潘秀芳想看个究竟。她到公公住的亲戚家详察细问,感到乡下吃的东西丰富,家里三顿饭都不吃粗粮,出门便是粉条厂和豆腐厂,冬天杀一头肥猪挂在外面,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用的东西比较齐全,“三大件”和沙发都有;最惹眼的是六间新房和一个宽敞的大院。潘秀芳说:“这下我理解了老人的心思,城里能住腻人,乡下住不烦人!”
这两年,66岁的退休干部李国林每年都到玛纳斯县农村的亲戚家住上几个月。他说他有病,乡下是疗养的好场所。他打算到今年开春后,带上老伴一同下乡,多住一些日子。李国林说:“乡下风光好,夏天青枝绿叶,秋天瓜果飘香,咋住咋新鲜!”中山路八巷三号院的维吾尔族老人斯拉依,在乌鲁木齐市生活了20多年时间。今年8月,他接到在塔城农村的侄子的信后,高兴地逢人便夸“农村亚克西”。侄子来信告诉他,自留果树已结果,几十只自留羊已养肥,又买了一头奶牛,日子好过了。斯拉依说,我的梦变成了现实,我要到乡下去住。没过多久,他就去侄子家了。
过去农民进城,有的居民不大理睬。现在城里人对农民开始另眼相待了。在乌鲁木齐街头,经常看到居民们围着农民询问乡下情况。有的农民指着一袋袋杏干、桃干、核桃等,津津有味地介绍,在场的人心里痒痒的。城里人下乡观光,这股风越来越强。健康路一道巷六号院,近年来下乡观光的人有好几个。居民王淑英春天下去一次,秋天又下去了。她说:“乡下新鲜事就是多,看不够!”回族妇女马新萍,去年10月陪同妈妈下乡串亲时,差点儿迷了路。本来,她和妈都多年没下乡了。妈说:“不是对乡下的亲戚瞧不起,因为乡下生活有困难,添一个人就多一张嘴。怕增加麻烦,所以就不去了。”这次下乡,还是很久以前的老印象。但转了半天,亲戚家的破土房还是找不到。这时,见一排崭新的瓦房,门前有葡萄架,啤酒花开满房檐。院内砖铺走道,干干净净的。马新萍以为这是机关单位的房子,想进去打听一下自己的亲戚住在哪儿,恰好在院内碰上了亲戚家的女婿马成。“你怎么在这里?”马新萍问。马成说:“这是咱们的家呀!”马新萍不只一次地说:“树茂才有鸟飞。农村好了,城里人就会被吸引来!”
本报记者 顾月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