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牡丹之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01
第7版()
专栏:

牡丹之忆
刘金魁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古往今来,爱花佳话不胜枚举:屈子滋兰九畹,陶令采菊东篱,谪仙醉卧花丛,老杜对花溅泪,白傅咏莲吟柳,林逋子鹤妻梅……
九朝故都洛阳素有“诗都”、“花城”之称。华章充栋,骚人云集,园囿驰誉,牡丹尤奇。“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人自古爱花成俗,尤爱牡丹。解放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养花、爱花的风气越来越盛。现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窗台阳台,直到墙头屋顶,到处都摆着花盆。几乎每个道口都设有花坛,每条街心都辟有花带,每个庭院都成了“花圃”,每个天井都成了“花池”,每条小巷都成了“花街”,每个住室都成了“花房”,真是“家家魏紫,户户姚黄”了。
现在,洛阳每年都举办两次花展:春天叫牡丹花会,秋季叫赏菊花会。花会盛况堪与著名的南国(广州)花市媲美。尤其是牡丹花会,不但吸引了洛阳的百万居民,还使国内外许多游客趋之若鹜。花会之日,前来赏花的人每天达十万以上。真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俱是看花人”。许多国际友人围着“洛阳红”、“出水洛神”留影,各家制片厂争拍举世罕见的紫二乔、粉二乔、醉西施、斗杨妃、娇容三变、青龙卧墨盘……
每当我目睹魏紫争艳于朝暾,姚黄斗妍于夕春,洛川映晴光,伊水弄花影,瀍、涧悠悠东去,我总禁不住触景骋怀,思绪绵绵……
五十年代初,我作为一个建设者踏上这座古老的都城,时值阳春,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灰暗:灰的街巷,灰的土路,灰的破窑,灰的古屋,灰的空气,灰的风沙……
走遍大街小巷不见一片绿叶、一株花草,我便去花园踏青寻芳。谁知,那个全市唯一的、仅有个巴掌大的所谓花园,全部花卉加在一起,还没有现在我家阳台上的花多呢。而且,寻遍芳圃,不见牡丹的踪迹。我只有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在回归的路上,我不禁想起宋朝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中的话:“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由于历代统治者屡次在此交兵,加上国民党的盘踞,军阀吴佩孚的袭扰,“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树,烟火燎化为灰烬”,洛阳牡丹当然也不能幸免,逐渐衰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只剩下二十多个品种,零散在少数人家中。
1959年秋天,周总理来洛阳视察,在涧西工业区看到烟突林立、浓烟滚滚,忽然想起郭老有一首诗把这情景描绘为“黑色牡丹”,因问起洛阳牡丹的情况。听说牡丹濒临绝境,周总理很难过。他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周总理还说,洛阳建了这么多大工厂,将来产业工人几十万,节假日要有些游玩的去处。要建几个公园,广植花卉,大力发展牡丹。临行,周总理说:“我明年春天来看你们的牡丹。”
次年春天,周总理没能来,少奇同志来了。他是来了解洛阳的工业建设,搞工厂调查研究,为制订新的国民经济计划作准备的。当时,建起不久的王城公园已有了牡丹,正是花期。少奇同志看过工厂之后,便抽空来公园赏牡丹。
这天下午云淡风柔,草碧天青,正是赏花的吉时良辰。正在游园的群众,听说少奇同志来了,不约而同都围了过来,花径上站满了人,出现了夹道欢迎的场面。花匠出身的干部王三道陪同少奇同志,边走边介绍,来到公园西边一个大花池前停住了脚步。这一池子牡丹,确实与众不同,不仅花棵特别高大,花朵也特别密,几乎是朵朵相连;有些花朵,重重叠叠,简直象是叠罗汉。少奇同志轻轻步入花池,立在一株花朵特别硕大的牡丹跟前。这是
“赵粉”。花朵足有八寸盘大,厚度不下二寸,色泽夺目,神韵怡人,谁见了都会流连忘返。少奇同志见花朵上还滚动着水珠,便问王三道:“这不会是露水吧?”王三道笑了。他正想汇报花匠们为了让少奇同志看到开得最好的牡丹而连日努力采取的种种措施、倾注的心血。少奇同志好象已明白了一切,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同志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接着又问:“现在有多少品种?”
“三十多个。”王三道汇报说。
“三十多个太少了,要扩大品种。”少奇同志说。
少奇同志还说,你们培植牡丹,美化我们的生活,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工人在车间劳动一天,到公园走一走,赏心悦目,得到充分休息,就可以更好地工作……少奇同志把培育花卉的工作称为“美的事业”,称赞花工是“美的创造者”。这对园林工人是多大鼓舞啊!
少奇同志离开洛阳时,对洛阳的工业、市政建设以及人民生活,作了许多指示。连扩大牡丹品种、在公园一条小河上修桥、在公园中央修牡丹亭的事也都提到了。少奇同志亲切地说:“等牡丹品种扩大了,亭子和桥修好了,我一定再来!”
1961年10月8日,周总理、陈毅元帅陪同尼泊尔贵宾再次来到洛阳。市里领导提起周总理两年前说过的春天来看牡丹的话,周总理惋惜地说:“又错过了季节,只好等明年春天了。”
洛阳人民盼着周总理来看牡丹,一直盼了十二年——1973年深秋,周总理陪同加拿大贵宾来龙门参观游览。周总理没有忘记他的
“诺言”,歉意地说:“我好象和牡丹无缘吧,怎么老是秋天来呢!”离开洛阳时,周总理再次表示:“明年‘五一’一定来看牡丹。”
这个消息立刻传遍全市,连托儿所里的孩子都唱起了这样的儿歌:“牡丹牡丹快快开,牡丹开花总理来!”从周总理离开那天起,人们就数着日子盼“五一”,从秋菊黄到柳叶落,从寒霜降到雪花飘……人们等啊,盼啊,谁知,等来盼来的却是撕裂胆肝的噩耗!
当洛阳的牡丹濒临绝境时,是周总理拯救了牡丹;然而,他老人家生前却没能看到牡丹。少奇同志把培育牡丹誉为“美的事业”,给予极大的关注。现在,牡丹亭修起了,涧河桥造好了,牡丹品种已由三十多个扩大到一百八十多个,可是,少奇同志却永远不会再来了!
我们共和国的这两位卓越领导人,都是在严寒的冬天离开他们终身奔走呼号的神州大地的,为了纪念他们,园艺工人和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进行研究,让牡丹凌冰怒放。去年春节,王城公园有三十多盆牡丹绽蕊,如翠羽丹霞,葳蕤多姿,蔚为奇观,群众赞为“腊牡丹”。每盆鲜艳的牡丹就如同一个美丽的花圈,告慰英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