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良好的艺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8
第5版()
专栏:艺坛新风

良好的艺风
张君秋
最近,看了河南省来京演出的两台戏,一个是郑州市豫剧团常香玉主演的现代戏《柳河湾》,一个是周口地区越调剧团申凤梅主演的历史剧《诸葛亮吊孝》。两台戏都好,常香玉雄风依旧,申凤梅不减当年,特别是他们良好的艺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识常香玉同志是在1951年。那年,我刚从香港回来,大约在年底,我来到武汉市,听说河南有个常香玉,正在这里为捐献飞机演出《花木兰》,这真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又看到剧团的演员,个个衣着朴素、精神饱满,业余时间还在紧张地缝制戏装。这一切,使我看到了党领导戏曲事业的巨大力量。后来周总理嘱咐我要为戏曲事业多做贡献,我就想过,得象常香玉同志那样去做。我到了北京,没参加多拿“包银”的私人剧团,组织了集体所有制的北京市京剧三团,积极参加义演捐献、赴朝慰问,应该说,常香玉同志是给我很大影响的。
我认识申凤梅同志是在1963年。当时,她创造的诸葛亮的形象,已经誉满京城,但她却提出要拜马连良,执弟子礼。我参加了那次拜师会,颇有感慨,感到只有在党领导下,戏曲演员才能消除门户之见,自觉地开通学习渠道。
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广泛交流、取长补短,这是一种良好的艺术风气。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我国戏曲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与这种良好艺术作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讲恢复和发展戏曲艺术,千万不能把这种良好的艺术作风丢掉,否则,口口声声要发展戏曲艺术,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把旧社会的旧作风恢复起来,那么,数百年的戏曲艺术传统就可能真要付之汪洋了。我想,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常香玉、申凤梅以及她们的剧团学习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