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把知识留给后人——记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陆星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1
第3版()
专栏:

把知识留给后人
——记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陆星垣
本报记者 吴克强
年逾七旬的中国蚕学会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副主任陆星垣教授,为发展祖国的蚕桑事业勤奋工作了半个世纪。如今,他两鬓的白发如同蚕茧上的缕缕银丝,却依然精神矍铄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决心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人。
陆星垣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蚕桑系,曾先后在几所大学里教授蚕桑学。1945年赴美攻读遗传育种学,获博士学位。学成后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待遇,于1949年11月毅然回国,一直在浙江农大任教,并兼任过浙江省农业厅蚕桑试验场和浙江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
浙江素称“丝绸之府”,但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解放初浙江的蚕桑事业很不景气,连蚕种都要由外省供应。陆星垣和其他同志一起,来到杭嘉湖平原蚕桑产地考察,办起了全省第一个原蚕区蚕种场——德清水北蚕种场。随后全省其它一些地方也陆续办起了原蚕区蚕种场,满足了本省养蚕事业的需要。五十年代前期推广的苏联高温干燥、多回薄饲的快速养蚕法,劳动强度太大,桑叶消费高,农村大面积推广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陆星垣仔细研究了国外先进技术——小蚕防干纸育法,并且深入市郊一个农业合作社,同农民们一起进行上述两种养蚕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小蚕防干纸育法比高温干燥养蚕法节约桑叶和劳力,适于大面积推广,很受群众欢迎。现在,我国农村广泛采用的小蚕坑床养蚕法、塑料薄膜养蚕法,都是在这种养蚕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0年,陆星垣带领几位中青年教师从事夏秋蚕良种的选育工作。但是,长期的动乱使家蚕育种的原始记录材料早已断档,他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也被抄光,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陆星垣写信到各地向有关兄弟单位要来品种,然后设计搭配杂交组合,一代代进行筛选。为了争取时间,他们把春天当夏天,在蚕房里生起火炉子加温,挂起湿布补湿,让选出来的蚕在模拟的高温多湿的夏秋季气候中生长。当时已六十多岁的陆星垣也和大家一样,天天轮流值班,采叶、喂蚕,经过四年九代的选育,终于从12个品种的相互杂交试验中筛选出了一个体质强壮、产量高的夏秋品种——“浙农一号”。现已在浙江大面积推广,成为当家品种。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1980年度优秀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陆星垣常想:单靠一个人“吐丝”,是不能织成五彩瑰丽的锦缎的。因此,他除了从事科学研究外,还用很大的精力进行教学和编著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大批蚕桑专业的建设人才。五十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及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蚕桑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骨干力量。他现在仍然坚持带研究生和讲课。据1980年下半年统计,他的工作量不仅在全校老教师中是最多的,而且超过了许多中青年教师。由于他是全国和浙江省蚕学会的主要负责人,经常有人远道而来或致信向他请教蚕桑学的有关问题,他总是有求必应,有信必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青年。他还经常冒着严寒酷暑,不畏风霜劳苦,远道跋涉到全国各地去讲学,参加学术活动,主编了全国统一的教材《家蚕良种繁育学》,编著了《家蚕育种学》等三种大学教材或专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