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江苏《铜山报》开辟专栏讨论 农业增产的主要潜力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2
第4版()
专栏:

江苏《铜山报》开辟专栏讨论
农业增产的主要潜力在哪里?
本报讯 江苏省铜山县《铜山报》自2月以来,开辟专栏组织本县农业科技工作者,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开展了“农业增产的主要潜力在哪里?”的专题讨论。
讨论是由本报2月1日发表的国家科委邀请部分农业专家座谈今年农业科学技术要做好5项工作的消息引起的。参加讨论的大多是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艺师、助理农艺师等科技工作者。
从初步讨论的情况看,农业增产的“主要潜力在于中、低产田”的意见比较一致。讨论者认为,这完全符合铜山县的实际情况。在铜山县236.8万亩耕地中,属于中、低产水平的面积达197.4万亩,占79.1%。其中,粮食亩产500斤以下的低产田有58.7万亩。这些低产田实际平均单产只有325—354斤。如果把低产田的产量提高到每亩500斤以上,全县就能增产粮食9,000万—1亿斤;如果提高到800斤左右,就可以增产粮食2.6—3亿斤。
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重点解决中、低产田,其增产潜力和经济效果明显高于高产田。(1)从生产水平较低的蔡庄大队,由于针对性地抓了密度、季节、磷肥三项关键措施,1981年水稻单产由原来498斤提高到766斤。而原来每亩已达千斤的新庄等大队,只能大体保持原有水平。(2)从1981年9个实验点小麦氮肥试验来看,在每亩施100斤碳铵的条件下,800斤以上水平的,平均每斤碳铵增产小麦0.6斤;300—600斤水平的,平均每斤碳铵增产小麦2斤。所以,把增产的技术措施放到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水平方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如何改良中、低产田,变低产为高产,讨论中十分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要查明低产原因。他们认为,低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盐碱危害;有的因涝渍;有的因缺水干旱;有的因土地瘠薄,缺乏有机质或缺磷;有的因没有科学耕种等等。据初步调查,全县主要低产类型是:(1)山淤地;(2)淤地稻茬;(3)早薄地;(4)沙碱地稻茬。每一种类型都有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调查分析各类型低产原因,针对性地研究、推广相应的播期播量、整地施肥、播种方法等技术措施,抓住其中主要矛盾加以研究解决,才会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改良中、低产田并不难,关键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种什么种什么。如果不研究中、低产田的特点,盲目照搬高产田的措施,常常会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
目前,《铜山报》正组织科技工作者,就如何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继续征文,将讨论引向深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