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一束素雅的花——读朱光潜《艺文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3
第8版()
专栏:

一束素雅的花
——读朱光潜《艺文杂谈》
申奥
《艺文杂谈》收有朱光潜先生从1932年到1980年的文学美学论著37篇,侧重于文艺欣赏和诗歌分析。文笔亲切活泼,逻辑严密。特别是作者学贯中西,使人如入知识宝山。
在近几年写的新作中值得提一下《怎样学美学》,作者用歌诀的形式把学美学的诀窍加以高度概括,它不但是学美学,而且是研究其他学问的必由之路。书内有两篇悼念朱自清先生、丰子恺先生和一篇回忆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感情非常真挚,它们连同作者的自传,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朱先生用较多篇幅对诗的实质与形式,音律与节奏,诗与散文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对于诗歌创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例如朱先生主张诗歌应注重创新,指出“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
朱先生还主张写诗要严谨,要多推敲和咬文嚼字。写成以后要经过一些时候冷静下来,再拿它仔细看看,就会看出自己的毛病,去修改它。
在谈到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时,朱先生主张要注意人品的修养,要文如其人,思想感情真纯。他指出:“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一篇一什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在当前来说,这就要求作家诗人首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朱先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本书中,他中外古今广征博引,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透彻的阐述。例如在谈论天才与灵感时,他引用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出“下笔如有神”是灵感,“读书破万卷”是功夫,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他还运用近代心理学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这种涌现是要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思索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的;在谈论反对套语滥调时,他既引用了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又引证了近代西方文艺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指出“套板反应”是文艺创作的仇敌。在介绍莱辛的名著《拉奥孔》时,朱先生用我国长篇小说《红旗谱》和《红日》印证了莱辛关于描写应化静为动的原理;此外,在《日记》、《随感录》、《谈书牍》、《欧洲书牍示例》、《谈对话体》等文中,朱先生用我国和西方的材料,对这四种文学体裁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考察,并就中西在这几方面的成就作了分析对比。这些文章广博深永,读后使人大开眼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