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各民族旅客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7
第2版()
专栏:

各民族旅客之家
本报记者 刘金桐 金元明
3月的西宁古城,寒风依然刺骨,但走进南关民族二旅社,却宛如回到温暖的家。迎接你的是亲切的问候和一张张温和的笑脸;客房里,被褥整洁,炉火烧得旺旺的;一些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旅客,高高兴兴地在炉子上煮着牛羊肉。
这家旅社有6名女职工,15间土平房,设备简陋。然而,服务员们以火一样的热情,为旅客创造了舒适的环境,各民族过往旅客都愿到这里下榻。
一天夜里,大家都已进入梦乡,这时,有位女旅客临产,肚子痛得厉害。旅社副主任尹碧春和几位服务员立即把这位妇女送进了医院,随后,又各自从家里拿出大米、鸡蛋、红糖,准备给产妇做吃的。夜里这位妇女分娩了,几个服务员却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有的给产妇送饭,有的给缝小棉被,有的到商店给婴儿买衣服、爽身粉,还有人从自己家里找来布头做尿布。产妇该出院了,服务员又拉着架子车把母子接回旅社,精心照顾。这位妇女要离开旅社时,拉着服务员的手,眼里噙着泪水说:“你们比我的亲姐妹还要亲!”
在这个旅社,象这样动人事迹还很多。一次,湟水河上游洪水泛滥,群众从水中救出一位受伤的青年工人,医院门诊部进行了抢救,因为医院病床满员,将他送到了这家旅社。这里的服务员认真地承担起护理任务,轮流日夜守护,给他喂水喂饭、倒屎倒尿,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这家旅店的服务员处处为旅客着想。她们为旅客准备了针线缝补衣服,还经常帮旅客缝缝补补;还备有药罐和饭锅,供旅客使用。许多旅客在离开旅店时,写下了热情洋溢的留言。一位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牧民用藏文写道:“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各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这个旅店真是名副其实的各民族旅客之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