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两个局长一台戏——访天津市医药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7
第4版()
专栏:通讯

两个局长一台戏
——访天津市医药局
本报记者 石德连 孟晓云
天津市医药局下属46个企业,120个药店,3万多职工,局一级领导班子却很精干,一正三副。其中有两个副局长常年病休,实际主持工作的只有两个人——局长王庚辛和副局长程庸。用群众的话说,医药局是“两个局长一台戏”。
两个局长“导演”的这台“戏”,有声有色。从全局完成的经济效益看,1980年总产值比1979年增长7.6%,上缴利润提高6.4%;1981年总产值又增长14.9%,上缴利润提高4.6%;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产值增长21%,上缴利润提高24%。
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访问了二位局长,请他们谈谈人少办事效率高的体会。程庸开会去了,王庚辛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位延安时期的老干部,虽然年逾花甲,却依然保持着一股革命的朝气。他开门见山地说:“人少有人少的好处。人少会少,长话短说。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能合并到一起开的会就一起开;人少,避免了公文旅行,减少了繁琐的层次。我和程庸每天一早、一晚碰两次头,两人职责分明,一商量,一拍板,事情就决定了。”
有一度,由于几个医药品种降价,工贸之间发生矛盾,商业嫌利小不愿收购,力生制药厂积压药品三亿多片,合人民币300多万元。程庸副局长和几个人算了两天账,本着商业微利、工业有利的原则立了一个方案,开了半天会,写了一个纪要。会后三天,价值300多万元的药品交的交、卖的卖,全部解决了。过去,医药局所有产品都归天津医药采购供应站收购,供应天津的药品由天津医药公司批发给各区医药总店,再批发给零售药品门市部,从工厂到药店,要经过38道手续的“药品旅行”,两个月才能和顾客见面。有人提出对地产地销的产品实行分头收购、减少流通环节的建议,王局长感到这个动议好,和程副局长及有关处长一道商量,便把此事定下来了。一实践,局面打开了,流通过程减少了15道环节,有些紧缺药品只需三四天就可以与消费者见面,一般的也不超过半个月。王庚辛对我们说,象以上这样的大问题,若要放到副职多的大班子里,商量来商量去,兴许半年还议而不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两个人说了算。”王庚辛话锋一转,向我们介绍了在班子人员少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机构作用的一些做法。医药局每周三有一个局务例会,各处处长参加,重大问题摆到桌面上,让大家讨论,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主持局务会的局长再拿主意。医药局领导班子善于调动各处室的积极性,全局17个处室的职责范围比较明确。工作不推诿,处室不扯皮,应该自己解决的矛盾不上交。除市里召开的重要会议局长参加外,其它专业性的会议让各处处长参加并贯彻其精神,这无疑加强了各处室长的责任心。去年天津市遇到水荒,市里要求节水,还要增产。医药局以生产处为主抓进度、落实措施,局长定期检查,收到很好的效果。1至8月平均月用水量比1980年同期减少42%,产值比1980年同期增长6.17%。
机构宜精不宜繁。他们在定期集体安排了全局的生产、科研等业务后,腾出更多的时间下厂。一个月内他有一半时间下基层。全局46个企业,一年之中有的厂可以去三四次,最少也有一二次。在工厂直接与群众接触,和厂领导面对面交换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工作抓得有节奏、有成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