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一张受欢迎的经济报纸——介绍《世界经济导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7
第5版()
专栏:

一张受欢迎的经济报纸
——介绍《世界经济导报》
梁仁
《世界经济导报》(以下简称《导报》),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引人注目,被广大读者誉为一张“有时代特点”的报纸。
《导报》创刊于1980年6月。它在上海出版,开始为双周刊,1981年起改为周刊。它是四开的报纸,每期原为八版,今年起改为十二版。它的内容很丰富,有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上海经济和国际贸易、财政金融、经营管理、专题经济、地方经济、学术理论、自修大学、副刊等专版,既重视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研究者的需要,也适应关心经济问题的各种职业的读者的要求。现在,它发行已遍及全国,国外也已发行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一张较有影响的受到广泛欢迎的报纸。
(一)
《导报》的同志经常说,这张报纸是三中全会的产物。这不仅由于它是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创办的,更由于它一创刊就积极宣传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努力从理论上去维护、从政策上去阐述、从实践中去论证三中全会的政策方针。这是《导报》受人注目和具有影响的根本之点。
还是在创刊之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刚开始议论,《导报》便通过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的讲话、报告、文章和对他们的访问,从各个方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容,宣传了“没有哪个国家现代化是抄袭和依靠别人的”等观点。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刚被认识的时候,《导报》便宣传“我国需要建立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等观点,有助于从“左”倾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导报》几乎每一期都以较多的篇幅,反复而多样地宣传了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关于经济调整、建设速度、能源、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中心城市的作用等等,《导报》提出各种开拓人们思路的观点和见解。
《导报》在报道中国经济的时候,常以世界经济为背景,作广泛的分析和比较。它不但及时地报道我国经济方面的重大决策和具体成就、经验,还广泛地介绍世界各国有关的政策和得失,分析利弊,提供借鉴。通过这些,《导报》给国内读者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子,帮助他们放眼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局,从世界看中国,加深对我国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解。
《导报》也为国外读者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子。国外有些人对于我国现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有疑虑的。特别是去年春天我国实行进一步调整经济,欧美和日本的某些报刊传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测。针对这一情况,《导报》鲜明地宣传了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政府长期的战略方针,宣传了调整经济的积极意义。
(二)
《导报》是一张思想很活跃的报纸。它运用自己是专业性和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报纸的有利条件,在宣传上开拓宽阔的领域。《导报》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报纸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的,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倡活跃思想,自由讨论。因此,《导报》对经济政策的宣传,经常是不但从正面去阐述、论证,还从各个方面去讨论。许多读者认为,《导报》版面的思想活跃,正是三中全会所开创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反映。
《导报》的文风也是得到赞誉的。文章一般都较为短小,言之有物,热情地探讨问题,给人以思考的余地。有的读者说,“一报在手,犹如知己相对”。《导报》介绍西方经济学说和各国经济政策、经济状况时,力求实事求是。读者称这样的文风是尊重和信任读者的表现。
(三)
我国经济学界近年来学术研究十分活跃,并出现了“学以致用”的一代新风;经济学家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决策。《导报》以大量的篇幅为经济学界提供了议论国事的论坛,使他们的见解直接与人民群众见面,从舆论上参与经济决策。《导报》这样做,受到经济学界的热烈欢迎。包括许多知名学者在内,经常主动为《导报》撰稿,发表他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和创见。《导报》还在国内外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特约记者队伍。国外有些经济界人士也乐于在《导报》上发表他们对中国经济的见解和对世界经济的分析。创刊近两年,《导报》已拥有一支很有影响的作者队伍。
《导报》十分重视读者的来信、来稿、来访。大量的来信由有经验的编辑专职处理,每月编印《来信摘编》,分发有关各方,所有编辑更人手一册,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读者提出的对我国经济建设大政方针和各种具体问题的有益见解,以及对各国经济的分析,《导报》常在第一版或各版发表。《导报》这方面的工作确实是感动了很多人,他们亲热地称《导报》为“我们自己的园地”。
(四)
要把经济宣传搞活,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导报》在编辑工作上是花了力气的。不但在稿件的取舍上,而且在版面安排上,都注意打破陈旧的框框,精心设计,煞费苦心,逐渐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
对于稿件,《导报》编辑部强调精编,对“专”、“长”、“洋”的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往往作较大的“改造”。几千字的长文,经常只摘其具有新闻价值的一点,改写成几百字的新闻,冠以醒目的标题。上万字的巨篇,往往被分解成几篇短文,并采用不同体裁。译文求其达顺,深奥的专著求其简明通俗。因此,《导报》被称为“有通俗之意而无庸俗之弊”。
听《导报》的同志说,在版面安排和标题制作上,他们提出两个“千方百计”,一是千方百计去突出所要宣传的内容,二是千方百计去吸引和方便读者阅读。这从许多版面可以看出:在报道某一重大经济动态、政策、问题时,辅以侧面以至反面的解释性、引证性、比较性的材料;在提供国内情况时,辅以国外的有关材料;在叙述当前事态的同时,还介绍历史资料。所有这些,都采用多种形式和体裁,统计数字尽量单独抽出制成表格。
标题制作和编排设计,是一张报纸的编辑部的政治、业务和文字水平的综合表现。他们把标题比作为眼睛,要有强烈的感染力。“现代化是买不来的”、“黄河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等标题,就传诵一时,被一些新闻刊物广为介绍。他们的编排力求新意和美感。布局之疏密,字体之浓淡,线条之粗细,虚实之相间,表格之穿插,都力求不落俗套。
(五)
《导报》创刊之初,只有几位老报人,三中全会鼓舞他们重新拿起已经放下多年的笔杆,在党的领导和各方赞助下,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办起了《导报》。他们说,决不办可有可无的报纸,要办就一定办得有声有色!《导报》今天的风貌,的确凝聚着老报人的许多心血!
从去年下半年起,《导报》陆续增加了一批中青年同志。老报人言传身教,现在这年富力强的一代,已站在出报的第一线,从采访、组稿、编写、组版,一直到下排字房改样、拼版,样样都干。他们把《导报》的工作不是看作一种职业,而是看作一项极有意义的事业。
《导报》当然有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文章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毛病,同时,它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丰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他们正在改进工作,为办好《导报》作出更大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