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到更加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记杭大生物系毕业生王超主动要求到青海工作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01
第4版()
专栏:

“到更加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
——记杭大生物系毕业生王超主动要求到青海工作的事迹
本报记者 俞位海 金元明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为着自己的理想,为着自己的事业去披荆斩棘的时候,他将是最幸福的。”这是杭州大学生物系八一届毕业生、共青团员王超,主动要求到青海工作,开始踏上征程时对劝说她的亲友与同学说的一段话。现在,她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今年二十五岁的杭州姑娘王超,从小就热爱花草树木。在大学学习的四年中,她广采植物标本,立志献身于植物专业。听说远离浙江的青藏高原,在植物科研领域还是广袤的处女地,有许多尚待填补的空白,她日夜盼望着能到这个地方工作。可是今年年初,当王超大学毕业时,浙江省有关部门却把她分配到本省的衢州市工作。
衢州在浙江的西南方,靠近江西,是一个中等城市。那里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有相当的工业基础,离她家所在地杭州也不远,乘火车几个小时就到了。
可是王超还是要求献身于青藏高原的科研事业,献身于她的植物专业。她说:“浙江地小人多,人才济济,我干吗非要挤在家门口,而不能到更加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呢?”
王超的这个主张,首先打动了她毕业时的指导老师——方云亿副教授。在方副教授的引荐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老、中两代的科研工作者闻讯后,又写书信,又发电报,竭力催促这位有志青年能到这个研究所工作。
姑娘的心愿未能得到父母的赞同,一场艰苦的说服工作开始了。王超说:“生我者父母,养我的是祖国和人民。现在,该是我报效祖国的时候了。想当初,你们不也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辗转南北,驰骋疆场的吗?今天,你们理应为女儿选择这样一条道路而欢欣、自豪。年轻人哪能一辈子守住家门口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丢掉自己的事业?”
身为科技人员和国家干部的父母被说动了。他们理解女儿的心情,支持她的理想。但是,从小扶养她长大的祖母还是不同意。王超想:祖母可以由我父母照顾,我还是应当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今年3月4日早上,当王超赢得老师、父母的支持,离别桃红柳绿的美丽城市杭州,开始踏上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征程时,一群好心的亲友、同学又匆匆赶到车站,向她展开了一场最后的争取:
“王超,真不理解,干吗非要到那飞砂走石的地方去,能有个啥作为?”
“只要你能留在浙江,即使想调回杭州,我们都可以帮忙;如果离开了浙江,要想再回来,我们就鞭长莫及了。”
王超斩钉截铁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是在这个‘天堂’里长大的。谁不留恋故乡,谁不思念亲人。但是,我更爱那科研领域亟待开拓的地方。”
北上西进的列车把王超带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海省、浙江省和中国科学院的人事部门,为王超赶办了一切必要的调遣手续。
现在,王超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一名见习研究员了。不久前,当记者在这个鸟语花香、环境幽美的研究所的植物标本楼里见到她时,身穿白色工作服的这位杭州姑娘高兴地说:“没有想到,西宁也建设得这样好。我真是太幸运了,专业完全对口,工作、生活的条件这样好,指导老师又是我久久向往的。”她说,她既然能来到西宁,还想更上一层楼,争取在今年以内,攀登到青藏大高原上,去领略那高原植物科研的无限风光。
南国姑娘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感动了记者。青海高原在向有志青年招手。这里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地。热情欢迎更多的年轻大学生来青海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