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难忘的一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1
第8版()
专栏:

难忘的一课
刘云飞
前些时候,我有机会去到红色首都——瑞金。几个月过去了,我总不能忘怀那个可爱的地方。是些什么事物使我念念不忘呢?是那一片片碧绿的蔗林,是那农民手里黄灿灿的烟叶,还是公路旁兀起的大楼?不,全不是。
我一再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对了,呈现在眼前的是:“谢氏祠堂”,部长的一封信,一块木牌……。
“谢氏祠堂”
我们一到瑞金,听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就立刻想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离开瑞金城,向东北走十多里,远远望去,只见古樟参天,枝丫横空,在绿荫怀抱中,坐落着一个村庄,那就是叶坪了。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总共不过十多户人家。村子中间,有一口池塘。池塘北面,有一所房子,大门上方写着四个大字:“谢氏祠堂”。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是江西村村皆有的小祠堂,占地不过一百多个平方米。它没有现在一个大队的礼堂那么阔绰,更不能与社、县办公大楼相比了。
这个小祠堂的正厅,就是当年全苏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主席台前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横幅;主席台后墙上挂着一面红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献送的;主席台下是代表们坐的几十条长凳。在这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大纲,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选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
在这个小祠堂,除会议厅外,还在两侧分隔了十二个小房间。其中八间是中央政府八个部的办公室,其余四个房间,是董必武同志和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兼住室。我们仔细审视着每个房间,深情地抚摸着里面的一些物件,心中说不出的激动——多少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啊!
就在这个小祠堂里,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的里程碑。就在这个小祠堂里,为新中国培育了一代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材。就在这个小祠堂里,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是什么力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能在这个小祠堂里创造出人间奇迹?同行的一位同志说:“是那股子革命精神啊!”五十年过去了,八十年代的今天,要办大事业,我们更需要那股子革命精神啊!
部长的一封信
我看到了一封信。是中央工农检察部长给一位工农通讯员的。大概是风吹日晒的缘故,信纸显得暗褐无光,字迹依稀可辨,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感人肺腑的光彩。
这封信的开头说道:“希望你用尖锐的目光,揭破那些反苏维埃政纲政策法令、官僚主义消极怠工、贪污腐化浪费的分子,把群众对苏维埃工作的每一个意见,都收集起来告诉中央,使苏维埃与群众更密切的联系起来……”它多么鲜明地显现出我们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啊!
这封信还说,为方便工农通讯员检举揭发,已与邮政总局商妥,可以减低邮费。并随信附上了一角伍分邮票,一再叮嘱这位通讯员好好使用:“至于那些贴一分,那些贴四分,那些贴八分,可以根据事情的主要次要,酌量情形来贴。”信中特意举例说明怎样使用这些邮票:有关重大紧急问题,要用快信告诉中央;问题不大而又可以缓办的,就用平信。这些话似是微末细节,但却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弦,我心头不由猛然一亮:在新长征途中,难道就不需要珍惜每个铜板吗?
一块木牌
我们面前,摆着一块大木牌,长一丈多,宽二尺许,油漆斑驳,上面的十个大字是:“苏维埃大学司法工作班”。工工整整,十分苍劲,看来是魏碑体,但不知出自那位前辈之手。
这块木牌,象吸铁石一样,把我们吸引在周围。议论纷纷,犹如滚开的沸水。
一位同志为苏区人们舍命保存下来的这块木牌深深地激动着,他说:“偌大的木牌,是怎么保存下来的?难能可贵啊!”
一位同志接着补充了一句:“更可贵的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居然开办了大学,而且设置了司法班。”
陪同我们参观的同志拍拍我的肩膀:“可看的还多着哩!松树下的司法部,东坑的最高法院。我们于都县还有一块裁判部的牌子呢!”
我们中的小将——小杨,大声叫喊着:“我建议电视台在‘祖国各地’栏目中,多放映《瑞金行》、《两江行》、《延安行》等节目,让祖国十亿人民都能看到这些有意义的事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是的,瑞金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事事唤起人们崇敬的感情。那里的每寸土地、每件文物,都使人怀念,令人振奋,发人猛省,促人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