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导演《鲁迅》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5
第5版()
专栏:

导演《鲁迅》札记
史践凡
打锡箔与时代环境
表现绍兴风貌,浙江电视台得天独厚。但怎样表现一百年前的环境?哪些景物最具有乡土气息,最能表现时代特征?水网交错,菜花金黄,用脚划船,特型毡帽,青石板路,千姿百态的石桥……这都不可缺少,但总觉得还不够味儿。经再三的研究、琢磨、苦苦寻觅,终于,我们寻找到了那个时代的特有的,至今不曾被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场景——打锡箔。
解放前绍兴有“锡半城”之称。有许多生产迷信用品的锡箔庄。以此为生的手工业者,竟占当地近半数人口。他们把锡熔化,浇铸成火柴盒大小的薄锭,几十张叠在一起,用重锤在石板上猛敲,直打到一平方米大小极薄的锡箔。据说,最早这是囚犯才干的苦役。那些赤裸着上身,头盘辫子,在昏暗的作坊里伴着震耳欲聋的敲击声的一幅幅画面,不正是那个时代的一角么?
旧绍兴,哪里有打锡箔声,哪里就有烧香念经的老太婆。她们四人一桌,八人一圈,摆着供品,坐在临巷的门边,闭目数珠,念念有词。而门外,赤贫在讨饭,公差在抓人,这不也正是当时绍兴的缩影么?
谁演小鲁迅好?
找到了典型的环境,选演员则成了重要的一环。传记片要求演员神、形兼备,有些专业演员因为形象距离太远未能入选,而一些从不曾拍片的人以条件接近跨入了影坛。
谁演小鲁迅?我们在杭州、温州、宁波都寻找过。多数演员不仅外貌不象,而且太洋、太漂亮。有人建议,从北京请有经验的演员来扮演。但我反复想,鲁迅是人,不是神,少年的鲁迅更应是普通的孩童,还不是无产阶级的斗士,小鲁迅应是“小绍兴”中出类拔萃者,他周围的同学、农村的伙伴,更应乡土味十足。如果我们选的小演员不会撑船,不会骑牛,不懂绍兴风俗,就失去了真实感。权衡再三,小演员和老演员决定全部在绍兴挑选。
扮演小鲁迅的王宏海,只有十岁,是绍兴鲁迅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平时连文艺活动都不参加,但他的外形和少年鲁迅有接近之处。具备寡言、深沉、遇事善思的气质,也能理解导演的意图。我们放胆录用了他。开拍的第一场戏,是拜师、下跪、叩头,这对八十年代的儿童来说,真成了难题。老演员一面示范,一面给他做分解动作,他一连叩了近百个头,才掌握了要领。虽然他早已腰酸腿疼,还是愉快地拍好了这组镜头。
纯朴天真,活泼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导演就是要排除一切障碍开启他们天性的大门,坚决反对让小孩去表演那种令人恶心的“天真”。在拍“放学路上”一场戏时,小伙伴们看到广慈堂的学生挨打,愤愤不平,他们数落着“矮赖胡”虐待学生的罪状,决心去惩治他。但是,这场戏拍了几次都不理想,演员说话结巴,表演呆板,动作僵硬。可是一停机,他们就活了,说着绍兴话,又打又闹。这时我注意到讲“官话”可能是症结所在,拍戏时他们为了说普通话,一个个咬文嚼字,拚力在管自己的嘴和舌头,甚至连眼睛都在使劲儿,哪里还有心思去表演。我决定让业余演员一律说方言。如小胖子有句台词是“矮赖胡没收了点心,他自己吃。”说绍兴话就成了“磨塞资地新,阿拉吾且七个啦!”这一改果然奏效,小胖子边说边咬牙顿足,满腔的不平一下都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从未演过戏的
“老绍兴”
平均年龄八十多岁的几位老绍兴,不需化装,光把服装一穿,就很“够味”了。但是,他们毕竟年事过高,又从来没演过戏,所以拍摄前先和他们喝茶聊天,一方面叫他们熟悉环境,一方面观察每个老人的气质、记忆力、表达力等等,以便根据每人的特点安排角色,编排台词。为了使他们适应时代气氛,他们一到场,就先让他们穿好服装,每人手里都拿一件适当的道具,使他们从拘束中解脱出来。经过共同的努力,大部分业余演员都以他们特有的气质和乡土味儿,较好地塑造了每个角色,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