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丝路花开今胜昔——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1
第7版()
专栏:

丝路花开今胜昔
——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流
彭光玺
今日“丝绸之路”数不清,
再无须千里跋涉的“沙漠之舟”;
清晨,飞辞扬子江之滨,
夜晚,投宿大西洋渡口。
文化使者的足迹踏遍天涯,
知识友谊的鲜花撒遍五洲……
我国一位诗人写的这首短诗,形象地描绘了今天中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的图景。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自己光辉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鲜明的特色,浓郁的风格。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则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媒介。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说:“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善于同别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从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远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辟了至今传为美谈的由中国长安到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古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著名的友好使者张骞,沿着这条漫长的道路,把中国绚丽多彩的丝织品、精致美观的漆器以及无比珍贵的黄金、铸铁器具等,送往中亚、西亚各国和阿拉伯世界,之后又远传欧洲;中亚、西亚和阿拉伯各国的商旅、学者、传道士等,也把起源于西方的乐曲、胡琴以及葡萄、黄瓜、石榴、核桃、蚕豆、苜蓿等10多种植物带到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丝绸之路”,在世界人民心目中遂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的象征。它是如此令人神往,至今世界各国尚有无数专家、学者和旅行家,以一睹“丝绸之路”上的沙漠古道、驿站和城池遗址为快事,为探索沉睡在流沙深处的千古奥秘而奔走跋涉。
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对外文化交往更是异彩纷呈,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不仅“丝绸之路”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同邻国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朗以及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国著名高僧鉴真“白头不变,远涉沧波”,东渡日本。他几经挫折,终以65岁高龄,第六次航行成功,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介绍到日本。正当鉴真东渡之际,日本一位名叫阿倍仲麻吕的学者已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阿倍汉名晁衡,他先在中国太学读书,后任唐朝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中国大诗人李白等结为好友。当误传他回国途中不幸遇难时,李白悲痛异常,作诗悼念:“日本晁卿辞帝都,银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鉴真和晁衡两位文化友好使者的事迹,成为中日两国文化友好交流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
唐代高僧玄奘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一提的另一位著名人物。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西行赴天竺(印度)取经,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经历17年时间回到长安。他回国后,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对丰富祖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他著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已被译成几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由于他的卓越贡献,中国的雕塑艺术,世界著名的大同云岗石窟和甘肃敦煌壁画,曾接受了印度美术的不少影响。可以说,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功臣。
由于唐代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文化交往,唐朝的都城长安名噪一时,成为中西文化荟萃的国际都市。当时不仅在衣食住方面可以看到西域各国的影响,就连音乐、舞蹈、绘画和游戏(魔术、杂技、斗鸡、角力、打球等)也多少感染了异国的情趣。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特书一笔的是明代著名航海家和旅行家郑和。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游历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印度、伊朗、索马里、肯尼亚、亚丁、麦加等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把中国精湛的瓷器、华丽的丝绸和贵重的钱币等珍贵物品运往亚非各国,把西洋各国的建筑材料、染料、香料和珍奇异物运回中国。被称为“麒麟”和“福鹿”的非洲长颈鹿和斑马,成为中国皇帝御花园内最受喜爱的动物。郑和的部下归国后撰写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三部书,分别介绍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和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使“天朝臣民”广开眼界,得知“天下大势”。
至于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西方和世界各地,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输入中国,也是经过著名或不著名的文化友好使者传递的。在这些友好使者中,人们不会忘记元、明两代先后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和利玛窦。马可·波罗以他的《东方见闻录》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明,利玛窦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中国历史上为寻求友谊、传播文化知识而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文化使者浩若群星。二千多年来,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新养料丰富了自己,又把自己的成就输送给别人,贡献于世界。
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外文化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途。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1951年,中国开始派遣政府文化代表团出访,与外国签订政府间的文化协定,揭开了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序幕。从此,每年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往来频繁,不绝于途,开辟出无数条新的“丝绸之路”。到1966年,中国已同3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内容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图书、广播、文物、考古、宗教、园林等各个方面。派出和接待了大批文化界人士,对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促进和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间、人民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起了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事业虽曾遭受严重摧残,但1976年打倒了“四人帮”,对外文化交流之花又象草木逢春,竞相开放,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四年多来,中国与4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同中国进行文化交往的国家增加到130多个,与近2,000个外国文化机构保持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联系,派出和接待的文化交往的团、队、组和作家、艺术家约有3,000起、40,000多人。对外文化交流形式也日趋多样。仅就艺术方面而言,除传统的京剧、杂技、歌舞和民族音乐外,还有富有地方色彩的越剧、潮剧、木偶以及儿童歌舞。前年,话剧也异军突起,出访西欧。此外,还有表现中国悠久文化的绘画、版画、书法、雕塑、陶器、出土文物、工艺美术、摄影、刺绣等展览。电影也是当前国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除互办电影周、互派代表团及建立影片输出入关系外,还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制片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已完成和正在拍摄的合拍影片有《天平之甍》、《忍无可忍》、《白求恩》、《马可·波罗》和《中国之行》等近20部。中国制片厂还大量译制各国影片,累计已达1,000多部。几年来,中国还参加了不少文化方面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中国与外国互派专家、留学生等有了新发展。体育交流十分活跃。
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国内文化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在中国的舞台上,可以欣赏各国著名交响乐团演奏世界音乐大师的作品,以及外国古典的和现代的歌舞、优秀话剧、芭蕾舞和民间乐曲。中国的美术馆和展览馆里,终年不断地举行各国的美术、工艺品、历史文物、图书等展览,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
富有鲜明民族特色、高度艺术技巧的中国文化艺术团和展览团,在国外演出和展出,同样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赞誉。我国许多艺术团、展览团和体育代表团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消息象春风一样迅速传遍城乡各地,门票很快销售一空。甚至有许多人托亲拜友事先买票,乘坐火车、汽车或飞机,从遥远的地方前往观看。1980年内蒙古艺术团访问非洲三国,在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坦噶市体育场演出时,全城12万人口,每场观众达6万多人,被称为“倾城出动、盛况空前的盛会”。外国朋友称赞中国京剧“是中国歌剧艺术高峰,是歌唱、舞蹈、杂技和音乐相结合的典范,令人着迷,使人惊叹!……”;杂技“严谨、精确、优美,充满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民族歌舞“以绚丽多彩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歌喉,攫住了观众的心,使人们沉浸在美妙的艺术享受中”;绘画和雕塑“充满了神奇色彩和创造精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令人心驰神往!”;出土文物是“一簇怒放的鲜花,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令人为之叹服,为之倾倒!”。
这些热情的赞语,使人领会到“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句名言的涵义。通过文化艺术交流,打开了人们心灵的天窗,使远在天涯、素不相识的人息息相通,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得到知识和艺术美的享受。
今天,历史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和文化工作者正以各种形式进一步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把人类的文化宝库建设得更加宏丽辉煌而贡献力量。(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