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车轮飞转——访中国第一位汽车专家孟少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8
第4版()
专栏:

车轮飞转
——访中国第一位汽车专家孟少农
本报记者 柏 生
清晨,阳台上的鲜花还滚动着晶莹的露水,空气中弥漫着山区沁人心脾的晨雾,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孟少农已经静立在宿舍楼前的阳台上很久了。他凝视着那绵延起伏的山峦,仿佛看到了群山环抱中那错落的厂房,和他心爱的五颜六色的汽车。
在重峦迭嶂的鄂西北山区,著名的武当山北麓的十堰市,傍山矗立起一座汽车城——二汽。在这里,我访问了厂总工程师、副厂长孟少农同志。
二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它生产的东风牌二吨半越野车、五吨载重车、三吨半越野车,无论是在实验的,还是已投产的,都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谈起二汽的建设,老工程师不禁十分感慨,真是一段十分曲折、坎坷的道路啊!
二汽的同志都亲切地称孟少农叫孟总。孟总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高大魁梧的身材,看上去还相当健康。一派学者的风度,脸上总是流露着朴实憨厚的微笑。一口纯正的北京口音,使人感到格外亲切。他是开创我国汽车事业的一位老专家,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汽车工业战线上唯一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位才学丰厚的老专家,三十年代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四十年代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汽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为了在实践中多学一些知识来建设祖国,他到美国福特汽车厂、斯蒂贝克汽车厂任工程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抛弃了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到了祖国。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开创了汽车专业,并在清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
作为科学家,一位著名的汽车专家,孟总曾有过许多机会被聘请到高等学府或科研机关从事科学研究,著书立说。然而,他倾心的事业却是埋头在工厂搞汽车,在基层做一名工业上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新中国的诞生,把他埋在心底里的金色理想点燃了。“不当教授了,造汽车去,把新中国放在汽车上前进!一定要造出中国牌的汽车来!”不久,党就委派他任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他激动但又不安。解放前他曾经做了多少自己造汽车的梦,可是都破灭了。现在理想要实现了,他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可是,旧中国只留下几个可怜的汽车修理车间和少数破烂汽车,怎么筹备呢?他想,只要有了人,有了干部,什么都好办。他在北京扁担胡同筹备了几间陋室作为“大本营”,开始招兵买马,培训人员。扁担胡同没出扁担,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技术骨干——铁脊梁——却在这里成长起来了。这是孟总培养的第二批桃李了。早在解放前夕,他创办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的时候,就已经结出了第一批硕果。
他每到一处总是先惦记着人才的培养。1953年,组织上派他到长春一汽担任总工程师、副厂长,他不仅对全厂上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还和地方合办了长春汽车学校和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并亲自从一汽选拔教员去教学。
“好事多磨”。他对汽车事业的理想在现实中并不是那样完美和顺利的。由于他一心要改革汽车产品,不愿跟在外国人后面爬行,也不信那些海市蜃楼式的幻想,搞什么“飞车”设计。他被一次次打入冷宫,但始终没有动摇过他为祖国汽车事业献身的信念,他心中一直构思着祖国新型汽车的蓝图。
是周总理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科学会议上把他请出了冷宫。
1963年,在北京华侨大厦,孟总和前任二汽总工程师、年轻的汽车专家陈祖涛曾有过一段激动人心的谈话。孟少农信心十足地说:“中国汽车年产不达100万辆,我不见马克思”。一向把孟总当做自己老师的陈祖涛更加意气风发地说:“孟总,我比你年青,不把中国汽车搞到年产200万辆,我死不瞑目”。
可是好景不长,“十年浩劫”他俩先后被赶出了汽车事业的大门。他下放到江西的奉新,每当他在水稻田里劳动时,一眼看到他参加制造的汽车,听到那熟悉的喇叭声,又勾起他多少对汽车美好的向往啊!一向和汽车相依为命,如今怎能形影相离呢?
他日也思,夜也想,多么渴望重返汽车战线。一道调令下来了!党把他调到了陕西汽车厂。厂子座落在歧山五丈塬,这里曾经是传说发明过木牛流马的诸葛亮献身的地方,今天,一位有志于创造新型汽车的专家,又在此迸发智慧的火花。
孟少农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路,1977年终于来到了久已向往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他对二汽并不陌生。十几年前,从二汽的厂址选择到建厂方案的讨论,他都参加了。可是偏偏在1969年开始破土动工建设的时候,他被剥夺了建设者的权利。孟少农上任后,他好象一位胸有成竹的医生,冷静地思考着解决二汽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经过几个月的详细调查和周密思考,他交给了党委一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攻关方案。他把这个方案称为“背水一战”。他这个搞工科的人,对读史书颇有喜爱。他的言谈中颇有点韬略。他向二汽的全体工人和技术人员提出:同志们,二汽产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么上去,要么垮台。我们二汽几万精兵,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一定能象当年韩信打败陈余一样,攻克我们产品的64项难关,化险为夷,稳操胜券!
他的方案立即得到厂党委的大力支持,点燃了几万名职工火热的心。在攻关的日子里,他象一台开足马力的发动机,日夜奋战在第一线上。从材料鉴定到实验装配,从图纸设计到投产试验,他一一过问,并给以具体指导。一天他的“痛风病”发作了,关节剧痛,满头冒汗,病魔把他压倒在床上,他就请人来家里研究攻关问题,阳台上,走道上坐满了人;桌上、地面摊开着图纸。真有点大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味道。经过半年,“背水一战”胜利结束了。先天不足的东风牌载重汽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少,驾驶灵活等优点,在用户中站住了脚。局面打开了,这时,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异:这一次为什么如此顺利?在人生历程中真是少有舒畅的年月啊!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孟总,始终坚信着党。为了党的事业而忘我地工作。三十年来,孟少农始终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埋头在基层工作,埋头在汽车事业上。正象茅盾同志说的那样,书写着社会主义汽车工业的“大书”。他成年累月和汽车打交道,倾注了全部心血,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汽车事业,他舍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己的生活琐事,甚至连他的第一个妻子也不能谅解他,致使家庭发生了不幸的分裂。
记者在二汽专程访问孟总时,几次到他家里做客,看到的却是那简朴的、和工人住房规格一样的二间半居室,以及几件简单的家具。加上孟总身边那位工人出身的、朴实能干的贤内助,使人们从孟总身上感到了一种内在力量。他从不讲究吃穿,有什么就吃什么,饭菜简简单单,身上穿的那身深灰色的制服都已褪了色,一双布鞋穿了好几年。有时工作忙起来,他甚至忘记了吃饭。就为这,爱人好气又好笑,说他“呆”。一次,爱人让他看着火上煮着的饭,他只顾看书,一锅饭全给烧糊了,锅也穿了底。每次出差,按规定他是乘软卧,但为了争取时间多做工作买不着软卧他就乘硬卧,外出常常和同志们一起住大房间。
孟总真是一个“汽车迷”!他一谈起汽车来,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在二汽,他曾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国汽车工业的状况,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他说:“办工业是否成功,归根结底要看它的最终经济效果,看产品销售后的使用效果。有的人对办汽车工业很热心,很舍得花钱,可就是生产不出好汽车,结果是厂子办得越多,国家损失越大。”
谈起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他深有感触地说:“世界汽车工业产品的一般发展规律是:三年一小改,八至十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研究部门和人们的头脑里逐步酝酿成型。汽车厂是靠新产品获得前进活力的呀!”
“可是我国汽车产品长期以来是重复生产、仿造,半抄半设计,或自行设计,投产后再改进。没有先进的设计方法,完全靠落后的实验手段”。孟总感慨地说:“甚至全国至今连一个象样的试车场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我们过去管理体制上吃大锅饭,没有竞争,产品国家统一包销,使我们忽视产品的质量、更新和改造。技术上保守落后,不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
是的,孟总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事业家,同时也是一个高瞻远瞩、辛勤培育下一代的教育家、好园丁。他早年培育出的“桃李”已成为当今全国汽车行业的一批骨干力量,直到现在也还抓紧对汽车人材的培养。他对记者一再谈到,在他有生之年还要尽力和同志们一起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在二汽建设起一个象样的技术中心;二是要建立起一个象样的教育中心。他自己以身作则,亲自抓产品的设计和改革,而且亲自担任二汽职工大学的校长,亲自授课。
孟总,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他是一位推动汽车工业飞跑的人!(附图片)
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孟少农。莫炳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