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丽江访问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2
第5版()
专栏:

丽江访问小记
彭荆风
我们到达丽江这天,是个初夏的傍晚,久旱以后,下了一场雨,空气潮湿而又凉爽,新洗过的树枝叶一片清绿,那海拔5,996米的玉龙雪山顶峰隐没在缭绕的云雾中,看不清哪是雪、哪是天?真如古人诗句所描写的那样:“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真是气势雄伟!
说来也惭愧,我在云南工作、生活了三十二年,走过滇西南不少地方,还是第一次来到这聚居着纳西族人的滇西北高原重镇。不过,我早就从朋友们的介绍中知道了丽江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1949年7月1日,就在中共丽江地下党领导下,先于昆明解放了丽江县城。还有长年积雪的玉龙山,万朵茶花的玉峰寺、明代永乐年间的白沙壁画、纳西姑娘常在那里唱歌跳舞的四方街、那流过大街小巷的长沟流水……都是那么有特色!
住下后,我们首先想见到的是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赵银棠。三十多年前,我就读过她的《玉龙旧话》。这本用优美的文笔叙述了纳西族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书,可以说是最早引起了我对丽江地区的浓厚兴趣。她早就倾向革命,抗战时期,曾长途跋涉,步行出丽江,去到重庆,由郭老引见过邓颖超同志。当时,她向往延安,只是因为交通阻塞才没有如愿。
听说她还健在,最近才结束飘泊生涯回到故乡,我们都很高兴。第二天上午,我就和作家白桦、单超去看望她。她已七十八岁高龄,本可在家颐养天年,但为了纳西文化的继往开来,还在四出搜寻、编选纳西族历代诗人的诗作。如今已辑录50余家,1,500多首诗。她还写了许多篇回忆郭老、纳西族画家周霖、诗人桑映斗等人的散文。虽然她过去二十多年,境遇极其坷坎,但并没有就此心灰意懒,从她的工作精神和最近写的那些感情深挚的散文,就可看出那赤子之心一如往昔。
我们还访问了《玉龙山》文艺编辑部。由9位纳西族、白族、汉族同志组成的编委会,正在努力办好这个丽江有始以来的第一个定期刊物,他们以本地题材、本地作者、面向本地读者为主,已经出版了11期,培养了不少作者,仅在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少数民族作者就有115人,近几年,在省内外报刊稍露头角的丽江地区的青年作者,他们的第一篇作品几乎都是先发表于《玉龙山》,而“文革”前,丽江地区的民族作者不过三五个人,两相比较,这是多么可观的成绩!
在编辑部里,我们还见到了副主编王震亚。这位汉族同志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于玉龙雪山下,二十四年来,他为丽江的文化事业辛勤劳动,虽然在那混乱的年月对他的待遇也很不公平,关过“牛棚”、挨过斗,他仍然壮心不已,和纳西族诗人牛相奎,以及其他兼职的编委一起认真办好刊物。我曾想过,如果没有《玉龙山》这个刊物和这些热心办刊物的同志,在短时期内,丽江会有这么多新作者出现么?
我也看了发表在《玉龙山》刊物上一些青年女作者的作品,她们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尽管都是习作,略嫌粗糙,却颇为清新流畅,表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如果能继续不畏艰苦的深入生活,持之以恒的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不少人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赵银棠同志在解放前那样艰困的年月,还能步行过金沙、渡澜沧,遍访穷乡,写出《玉龙旧话》,今天,新一代的纳西儿女也一定能写出“玉龙新话”来的。我相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